✔ 最佳答案
何謂菩薩道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梵文(Bodhisattra)的音譯,義譯「菩提」即覺,
「薩埵」即有情。就是說,凡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即眾生)的佛弟子。
如何上求佛道,則何謂佛道?佛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修學佛道有多種法門;
終不離為度化眾生。我們今天有幸得聞佛法及如此多的經典,也是「佛陀」為化度
眾生而說的。
學佛法門雖多,對眾生方面,唯離不開一顆「慈悲心」。而對個人修行方面,不離
守五戒、修十善、力求無過及努力去減少「貪、瞋、痴、慢」等煩惱。
求佛道為求自覺(對己),後而覺他(為眾生)才稱得上菩薩。所以上求佛道、下
化眾生是二等於一,一等於二的問題。
http://www.bya.org.hk/quarterly/125/knowledge_2.htm
=======================================================================
2008-10-07 17:43:21 補充:
願海雖然廣大深遠,若不是行山來填塞他,就成了空腹高心,空中樓閣,毫無受用!比況我念之心
想到杭州西湖遊玩,身子不去,終不能親曆其風景。學菩薩道,也是這樣。如金剛經須菩提請佛
說:“菩薩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是金剛經的總
骨,假使把這句領會了,一卷經文也就明白了。
2008-10-07 17:44:07 補充:
釋尊告訴我們,行菩薩道的時候,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意思就是沒有能施人,
所施物,受施者,這叫三輪體空,其福德不可思量。
修行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亦復如是,這就叫做應無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
此“心”即指金剛般若
的妙心,所謂二邊不著,中道不安,乃是實相般若之體,如是方名菩薩大行。又這一句曹溪慧能六
祖大師當初賣柴時間聽到的悟處,從此至五祖請法,更為大悟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本自具
足,本不生滅,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並有六祖法寶壇經流世,其中有明心見性偈曰:“菩提本
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此為東土第六代祖師,故壇經中叫人從金剛經
即可成佛的。
2008-10-07 17:44:54 補充:
“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以此四法,攝受一切眾生,故名四攝法。又《華嚴經
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在每一位,皆說我已發菩提心,云何學菩薩道?云何修菩
薩行,每位知識都將自所證到的法門,開示善財,第一位德云比丘,最后就是普賢菩薩,指示十大
願行,所謂,“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海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恒順眾生,十普皆回向。
2008-10-07 17:45:16 補充:
”詳看行願品中最為透明,每一行都是盡法
界虛空界,極為周徧圓融,我們學菩薩道的,就依此大行修去,為學菩薩道的標準。然而在這五士
三位善知識當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有童男童女,有國王宰官長者居士,有菩薩,有
徧行外道等,意思就是大乘佛法,一律平等,不執色相,只消有道德智慧超勝於我的,還都是我們
的善知識,誠為后世學菩薩道的模範,吾人須知,是為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