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所說的「菩薩道」的行為

佛教中所說的「菩薩道」的行為

還請菩薩網友慈悲開示之

阿彌陀佛!!
THANK
更新1:

感謝熱烈的回答,但是只能選一位,請菩薩網友投票

回答 (6)

2008-10-08 1:39 am
✔ 最佳答案
何謂菩薩道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梵文(Bodhisattra)的音譯,義譯「菩提」即覺,

「薩埵」即有情。就是說,凡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即眾生)的佛弟子。

如何上求佛道,則何謂佛道?佛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修學佛道有多種法門;

終不離為度化眾生。我們今天有幸得聞佛法及如此多的經典,也是「佛陀」為化度

眾生而說的。

學佛法門雖多,對眾生方面,唯離不開一顆「慈悲心」。而對個人修行方面,不離

守五戒、修十善、力求無過及努力去減少「貪、瞋、痴、慢」等煩惱。


求佛道為求自覺(對己),後而覺他(為眾生)才稱得上菩薩。所以上求佛道、下

化眾生是二等於一,一等於二的問題。


http://www.bya.org.hk/quarterly/125/knowledge_2.htm

=======================================================================

2008-10-07 17:43:21 補充:
願海雖然廣大深遠,若不是行山來填塞他,就成了空腹高心,空中樓閣,毫無受用!比況我念之心

想到杭州西湖遊玩,身子不去,終不能親曆其風景。學菩薩道,也是這樣。如金剛經須菩提請佛

說:“菩薩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是金剛經的總

骨,假使把這句領會了,一卷經文也就明白了。

2008-10-07 17:44:07 補充:
釋尊告訴我們,行菩薩道的時候,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意思就是沒有能施人,

所施物,受施者,這叫三輪體空,其福德不可思量。

修行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亦復如是,這就叫做應無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

此“心”即指金剛般若

的妙心,所謂二邊不著,中道不安,乃是實相般若之體,如是方名菩薩大行。又這一句曹溪慧能六

祖大師當初賣柴時間聽到的悟處,從此至五祖請法,更為大悟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本自具

足,本不生滅,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並有六祖法寶壇經流世,其中有明心見性偈曰:“菩提本

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此為東土第六代祖師,故壇經中叫人從金剛經

即可成佛的。

2008-10-07 17:44:54 補充:
  “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以此四法,攝受一切眾生,故名四攝法。又《華嚴經

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在每一位,皆說我已發菩提心,云何學菩薩道?云何修菩

薩行,每位知識都將自所證到的法門,開示善財,第一位德云比丘,最后就是普賢菩薩,指示十大

願行,所謂,“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海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恒順眾生,十普皆回向。

2008-10-07 17:45:16 補充:
”詳看行願品中最為透明,每一行都是盡法

界虛空界,極為周徧圓融,我們學菩薩道的,就依此大行修去,為學菩薩道的標準。然而在這五士

三位善知識當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有童男童女,有國王宰官長者居士,有菩薩,有

徧行外道等,意思就是大乘佛法,一律平等,不執色相,只消有道德智慧超勝於我的,還都是我們

的善知識,誠為后世學菩薩道的模範,吾人須知,是為至要。
2008-10-07 1:12 am
「菩薩道」就是不著相行善.也就是身處紅塵中度人或修行.不會因種種順逆境或誘惑而遮敝如如本心.
若因順逆境產生喜怒哀樂.....種種的得失心.就不是菩薩.
參考: -電-
2008-10-06 8:58 pm
覺悟生命苦空無常,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菩提心,是為菩薩。  
不為名聞利養,不耽世間欲染,只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是發心,是為菩薩。
不怕佛道長遠,不畏眾生難度,只為佛法興隆,人民安樂,如是發心,是為菩薩。
不求個己解脫,不望當生成就,只為悲智雙運,菩提道成,如是發心,是為菩薩。
不滯人天福報,不欲聲聞獨覺,只為三覺圓滿,萬德具足,如是發心,是為菩薩。
發恒常久遠之心,視人溺如己溺,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是為菩薩。
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是為菩薩。

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無量法門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是為菩薩。
直心是菩薩法,深心是菩薩法,發心是菩薩法,降魔是菩薩法。
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為菩薩。
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為菩薩。
通達無我、法者,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為菩薩。

覺知生死熾然,煩惱逼迫,本著「拔苦予樂」的本懷,視一切眾生長者如我父母,幼者如我子女,是為菩薩。
慈無量心,給人信心,悲無量心,給人希望,喜無量心,給人歡喜,捨無量心,給人方便,是為菩薩。
心如大地、心如大海、心如橋船、心如虛空,能長養一切善法,能包容一切差別,能啟發一切歡喜,能成就一切因緣,是為菩薩。
凡是他人有所需求,合乎正道律法,即給予滿足。以慈悲柔軟之心,令親近者皆大歡喜,併發起道心,是為菩薩。
以柔和安慰語,令得歡喜;以慈悲讚歎語,令得信心;以增進善法語,令得清淨;以聖賢饒益語,令得無畏而依,接受道法,是為菩薩。
身常行善事,口常說善言,心常存善念。以此身、語、意三業之正行、正語、正念,以利益眾生,勸發菩提道心,是為菩薩。
以願力示現無量身形,入諸六道,令眾生在黑暗裏見到光明,在無助中得到幫助,在徬徨時得到依靠,在苦難時得到救濟,是為菩薩。

無相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等,三輪體空,是為菩薩。
尊重有情無犯心。必須攝律儀、攝善法及饒益有情兼行,是為菩薩。
難行能行的平等心。為一切道法而修習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觀察法忍,必須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生退怯,是為菩薩。
斷惡修善。不畏諸苦,修學道上勇猛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不生疲厭地常於人間教化剛強眾生,精勤不息,是為菩薩。
淨穢一如,以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的禪定功夫,自他安穩,是為菩薩。
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隨其所應,令眾生發起善念,不墮煩惱,是為菩薩。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是為菩薩。
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心不著五欲塵垢,安住於正念,以水月為道場,而作空華佛事,是為菩薩。
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為此苦,退失菩提心,是為菩薩。

包容歡喜,慈悲性格,行解並重,福慧雙修,是為菩薩。
護法衛教,無畏性格,為大法也,何惜生命,是為菩薩。
斷一切惡,具足眾善,於諸佛法,心無所礙,是為菩薩。
怨親平等、善學於戒、深入經藏、具足威儀、其心謙下、具慚恥心、棄貪瞋癡、恒守正念,是為菩薩。
善巧度眾,慈悲為母,方便為父,是為菩薩。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是為菩薩。
2008-10-05 11:50 pm
佛教中所說的「菩薩道」的行為
修行道分為「解脫道」與「菩薩道」,此兩道的目標或修行觀念,通通都不一樣。
此兩道之修法,無關在家、出家,只關係個人意願問題。
其不同略舉如下:




項目↓


菩薩道的狀況↓


解脫道的狀況↓



兩道之修行標地不同


以利他為先


以利己為先



兩道之果位不同


菩薩52個階位→佛


四果→阿羅漢



對於內心的「無明」之處理


菩薩道的修法在於「利用無明」


解脫道的修法重在「消滅無明」



修行舉例一:
當市場有節目很熱鬧時


你可以去廣結善緣


你要安分守己,不攀緣。



修行舉例二:
當你有很多錢財時


你當拿來布施濟人


你應放捨對金錢的執著



修行舉例三:
當內心有領導欲望時


你可以用來領導眾人修行


你應該看破領導欲乃是無明

此兩道之修行,可以單用,也可以輪用、並用而修,這隨個人意願決定。
解脫道的修法,這是個人成就的基礎。菩薩道修法則是成佛的基礎。
然而在實修成佛過程中,其實是兩道都要修的。解脫道乃是菩薩道的基礎。
有的人喜歡在「大乘」與「小乘」當中比大小、比勝劣,實乃無知之舉。
分為兩道,乃就修行時,由於修行之目標不同,故各有不同修行理念,而無勝劣之別。
如何分辨當前的自己,所修的作為是「解脫道」?還是「菩薩道」?那就看你所作這件事目的是「利己」?還是「利他」?即便分曉。
譬如,當你自己在研究經典時,這是「利己」(解脫道),但是當你說給別人聽時,則是「利他」(菩薩道)。
譬如,當你持守五戒時,這是「利己」,也因此不傷害到別人,這是利他。當你持守「菩薩戒」時,既利已又利他。
譬如,當你布施錢財時,此可捨個人慳貪,這是利己。而別人因此獲得幫助,這是利他。
這也可以說,此兩道常常互相前後牽連,或重疊。因此,同一種作為,到底屬於哪一道之修行,也常是無法分割的。
(「止」與「觀」的修行也是如此,不能單獨切割。)
相關文章:
修行的次第
禪的修行
各宗學佛相關經論與觀念
學佛資訊及初學可讀書籍
2008-10-05 8:07 pm
無時無刻的幫助世間上一切眾生~就是菩薩道~就是發菩提心~

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鐘-每一秒-生生世世即是如此~

看的-聞的-吃的-說的-做的-聽的-想的-一切一切都是以"善"為本~

看到有人有難~幫助他們~不求回報的幫助~一心只想為他人好~

將利益都給別人~自身不求任何利益~

被人所害~被人所罵~不生氣~不怨恨~不以相同的方法報復~自身

必須明白這都是前世的因果所造~今世得到此果報必是當然~既

來之~則安之~更要用善巧方法大慈大悲之心幫助陷害你罵你的

人~不僅替自己消業障~也替他人消業障~


常吃素少吃肉~因為畜生也是有心靈的~因牠們都是前幾世沒好

好做人~這幾世必須用自己的血肉還前幾世的罪孽~當她們被殺

時都是痛苦的死去~用自己的肉讓我們獲得溫飽~反問我們自己

誰又願意被別人殺用自己的血肉讓別人獲的溫飽...?所以少吃肉

替牠們減少痛苦~多放生~




"菩薩道"就是無時無刻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要以"善"為根本~不斷

精進!達到"極善"或"完美善"的境界~用自身去受別人的苦~只為

求得別人的快樂~用現代有一句話"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別人的

快樂之上"~但是現今之人大部分都是以自己為優先...只為自己

利益著想...別人的生死不關我的事...所以今日社會人心冷淡...搶

劫殺害不幫助...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身又不去幫助人...當出事

後又渴求別人的幫助...沒人幫助又怨恨世間無情...自身不布

施.....又無止盡的要求別人...毫無反省之心...得種種惡報乃是因

果輪迴....






所以希望版大多行善事-說善話-發善心-生生世世時時刻刻發菩

提心~成就諸佛所教導我們的"菩薩道"!!

阿彌陀佛~

法相因緣生,法相因緣滅。緣起即緣滅, 緣滅即緣起。

若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若知來世果,今生作的是。
2008-10-05 8:01 pm
修持解脫道,毫無疑問,是佛教的本意;解脫道的修持工夫,也毫無疑問,是以出家的身分為宜,至少,出家人的牽掛沒有在家人那麼多。所以,出家人可證小乘四果,在家人最多只能證到三果,南傳的北道派,雖主張在家人也可證到四果,但其既證四果,必然就會出家。


名的,心注意名;貪財的,心注意財;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這些人若沒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沒有名、沒有財就渾身不對勁,沒有美食也不能過日子,心中老是牽掛著這些東西,這就叫「有所住」。至於心無所住呢?美色當前也當作是平常事。《維摩經》中的天女散花,又是美女又是鮮花,菩薩們看了若無其事,認為是天女自己在散花罷了,跟菩薩們不起關聯;可是那些阿羅漢對美女和鮮花還存有潛在的厭離心,所以花落到他們身上就掉不下來了,這是因為心有所住。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我們凡夫也不妨練說到菩薩道,無疑地,菩薩道的精神,是佛教的根本,菩薩道的修持者,則以在家的身分更為相宜。至少,在家人的生活範圍,可比出家人更大更廣,深入群眾而接觸群眾,正是攝化群眾的最佳方便。所以佛經中的菩薩,除了極少數之外,都是現在家相,乃至最後一生在兜率內院的菩薩,也是現天人相,而非出家相。當然,現在家相的菩薩,並不即有男女性的差別,三界內的色界天,已經沒有男女欲,何況是聖位的菩薩。菩薩多現在家相的原因,乃在說明菩薩道的修持者,最適合在家人的身分。


解脫道是可貴的,但還不如菩薩道更加可貴。因為菩薩道的修持者,除了自求解脫,還要助人解脫;既是解脫道的求證(或已取得)者,也是人天道的實行者。從實質上說,菩薩雖現在家身,卻比出家聖者更偉大。這也正是大乘佛教一向責斥小乘心行的基本原因。


習「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那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但是,在家人,實踐人天道的福業是容易的,只要出錢出力,多做社會公益的慈善事業就行了。至於要求在家人能像蓮花生於污泥而不為污泥所染──修持解脫道,那就比較難了。如果只行人天道而不修解脫道,那僅僅是人天道而非菩薩道,只能換取來世人天界中的福報,不能解脫生死,更不能自主生死。這也就是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加尊貴與超勝的因素之一。


根據這一要求,便可進一步的知道,同樣的在家人,信佛與未信佛的人是不同的。未信佛的在家人,縱然他是最偉大的慈善家,那也僅可獲得人間及六欲天的福報,福報享盡,仍要墮落三塗──傍生、餓鬼、地獄中去受苦。至於信了佛的在家人,縱然不能確實修持解脫道,也能對於解脫之道,生一嚮往之心,所以也必將進而修持解脫道,今生修不成,來生、乃至許多許多的來生之後,必將有修成解脫道而得到解脫的希望。信佛的在家人,縱然不能積極地經營人天福業,最低限度,也不致積極地造作三塗的惡業。所以,同樣是在家人,信佛的要比未信佛的,前途更有希望,也更有保障。


收錄日期: 2021-04-30 12:40: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005000010KK0352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