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1980年代的工廠

2008-10-02 2:14 am
我想知當年的工業發展,工廠的工作情況,仲有點出糧,點計人工,有冇福利

回答 (2)

2008-10-02 2:45 am
✔ 最佳答案
1950年代至1970年代

戰後的1950年代,大量赤貧的人沒有工作,亦缺乏天然資源。當大量難民從中國大陸湧入,人口問題變得更複雜。[5]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時,難民以每月十萬人的速度逃亡到香港。到1950年代中期,香港人口激增至220萬。直至1956年,香港成了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6]


香港的玩具業在1950年代開始發展。開始時廠商的規模一般很小,且大量依賴人力工作,1967年香港最大的玩具廠聘用工人約1,500名。


在1970年代早期,玩具開始多元化,填充玩具、上鏈玩具、電池玩具以及後來的電子玩具開始盛行,香港玩具業也就急速發展起來。1977年,香港有1,629家製造玩具和遊戲產品的工廠,更在1982年增至2,244家。


19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早期,玩具業開始轉型,因為香港人力和生產成本低廉,一些大型的玩具跨國企業如孩之寶(Hasbro)和東加(Tonka)開始進入設立辦事處,部分玩具生產也隨著遷移到香港。香港自此開始替美國、日本、歐洲等地的玩具品牌企業,進行原件委託生產(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即香港作為生產商,根據玩具品牌企業提供的原件,加以大量生產。這樣,香港的商人可把生產的玩具出口到海外,卻可以免去海外市場波動的風險。一些大型的本地玩具生產商,更開始有固定的外國玩具跨國企業客戶。

日治時期結束後初期,政府壟斷了食物及原材料的採購和分發,包括了米、棉線。政府的價格管制到了1953年才取消。1955年,為了穩定食米供應、防止囤積居奇,香港開始實施食米管制方案。[15]這個時期的生活可以總結為「資源匱乏,人口激增」。不少中國大陸居民逃亡到香港,在山邊及大廈天台興建非法寮屋。[16] 結合了大陸不同宗族及香港原居民,一個充斥不同方言的社會順應而生。來自不同省份的人在香港建立自己的宗親會聯繫鄉里,亦帶來家鄉特色的飲食文化。


人工大約1000元左右, 80年代已經透過銀行俾人工, 不過唔係自動過數la~ 公司有小姐每本紅簿仔處理~
2008-10-02 2:47 am
1. 有家庭外發工、山寨廠及大塑膠廠、紡織廠、電子廠…等。
2. 有童工、防火意識低 ,經常加班。用小組形式生產,至70年代引進生產綫
3. 現金及以每次計或半月計
4. 有以時薪計、日薪計,甚少月薪制
5. 福利甚少,為了鼓勵準時,有勤工奬;為了鼓勵生產量,有超額奬。


收錄日期: 2021-04-18 14:17: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001000051KK0207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