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天后廟的歷史

2008-09-30 5:42 am
元朗天后廟的歷史
元朗天后廟的歷史
元朗天后廟的歷史
THX

回答 (1)

2008-09-30 9:11 am
✔ 最佳答案
元朗古稱「圓塱」。元朗十八鄉大樹下天后古廟位於十八鄉大旗嶺,據廟裏的碑文所載,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它最特別的地方是:它並不是位於海邊,而是位於溝渠旁邊!一般寺廟都位於山明水秀的地方,為什麼大樹下天后古廟竟位於離海邊這麼遠的內陸溝渠旁呢?
三百多年前,元朗是一個大墟市,漁民把他們的漁船駛往元朗交易,泊在現今大樹下天后廟所處的名為塘頭埔的地方,因漁民多信奉天上聖母,在清順治十一年(西元1655年)十八鄉村民與漁民聯合興建本廟。那時候廟前是一個沙灘!但是三百多年來,新界西部的陸地不斷上升,新界東部的陸地則不斷下降。今天元朗的海岸線,已由十八鄉大樹下天后古廟的附近退到流浮山、尖鼻嘴一帶。滄海桑田,大自然的變化,是多麼的神奇!
元朗十八鄉大樹下天后古廟廟居大榕樹下,因此得名。由於十八鄉村民落力墾植,人丁日眾,漸有大鄉之規模,於是便合力擴建天后廟。至道光年間,將廟分為五開間,正殿為天后古廟,供奉主神天上聖母;左殿為英勇祠(供奉在英軍於西元1899年接管新界時抵抗而殉難的鄉民之神位);右側本為花廳,至太平天國平定後,清廷行洋務運動,人心特重科舉,於是把花廳改為永安學社,崇祀文武二帝,希望子弟能考取功名。至清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把廟擴建而為七開間,十八鄉天后古廟乃用作興學之所。今日十八鄉之永安學校,前身就是在天后廟內所辦之學塾。
元朗十八鄉大樹下天后古廟為元朗十八鄉的信仰中心,故歷來香火鼎盛。元朗十八鄉大樹下天后古廟經多次修繕擴建:清道光年間擴建為五開間,清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擴建而為七開間,清光緒年間重修,民國五十年(西元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廟宇部份被毀,所以十八鄉便倡議重建。西元2002年因神殿樑柱腐朽,十八鄉斥資重修,於西元2003年12月25日舉行開幕典禮,這是最近一次重修。
元朗十八鄉大樹下天后古廟至今保持著清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擴建時的基本面貌,廟宇為七開間,正殿為天后古廟,供奉主神天上聖母,左偏殿供奉,右偏殿供奉太;左側為英勇祠(供奉在英軍於西元1899年接管新界時抵抗而殉難的鄉民之神位);右側為舊永安學社,正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左偏殿供奉文武二帝,右偏殿供奉。
元朗十八鄉大樹下天后古廟文物極為豐富:清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的「重修天后古廟碑」,清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重修時鑄造的鐵鐘,還有數不清的匾額和香爐。
元朗十八鄉大樹下天后古廟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寶誕皆舉辦廟會,元朗十八鄉各圍村的鄉民均會舞龍舞獅前來賀誕,祈求風調雨順,闔境平安。最特別就是「搶花炮」活動,「花炮」由竹竿製作,上下飾有各種各樣的紅布、花燈、古船模型和金飾,中設有天后神像,實際是一大型神鑾。天后寶誕當日由各圍村遶境後到元朗十八鄉大樹下天后古廟進香,於當日下午,由鄉中父老燃放炮仗,各圍村的鄉民均會「搶炮」,但往往發生流血衝突,現有政府規定「搶炮」改革為抽籤,達到神人共樂。而「花炮」則由中籤之圍村供奉一年,明年再行製作「花炮」酬答神恩,俗稱「還炮」。
而元朗十八鄉「搶花炮」活動已經成為香港一個很有特色的宗教活動。每年天后寶誕在元朗遶境,進香人數無法估計,花炮會每位善男信女手執一支香旗,途中舞龍舞獅,隨「花炮」一起到元朗十八鄉大樹下天后古廟進香,近年更成為香港重點旅遊推介。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參考: geocities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29: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929000051KK0216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