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創作動機,內容,地位,影響是...

2008-09-28 4:44 am
我急需要"史記的創作動機,內容,地位,影響"
thx~

回答 (1)

2008-09-28 6:16 am
✔ 最佳答案
司馬遷的父親是西漢太史令司馬談。司馬遷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歲時,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巴蜀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漢武帝元封三年司馬談去世,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謂其子曰:「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者矣。」),準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創立了「太初曆」。此後,司馬遷開始《史記》的寫作。

漢武帝天漢三年,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漢武帝震怒,滿朝文武都認為李陵罪大,全家當誅,司馬遷則爲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施以腐刑,對此他曾表示「禍莫大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出獄後,司馬遷改任中書令,發憤撰寫史書,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最初沒有書名,司馬遷將書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於是將其命名為《太史公書》,後來也稱《太史公記》為《史記》。司馬遷完成《史記》後,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存之名山,流傳後世。

公元前91年戾太子事件發生,司馬遷好友任安接到劉據發兵命令,但按兵不動,事後以「坐觀成敗」之罪名處斬。任安曾寫信勸司馬遷多「推賢進士」,司馬遷當時沒有回信,後給獄中的任安寫了一封回信,就是著名的《報任安書》。

對於司馬遷的死,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使得卒年無法確定,死因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司馬遷一直到漢昭帝年間善終,有人認為司馬遷完成《史記》之後,便隱居山野,不知所終,故無從查考。也有由於《報任安書》的直抒胸臆,引起武帝不滿,將司馬遷處死。



2. 撰著史記的動機

司馬談臨終前他難過地對司馬遷說:「我死以後,你必為太史。做了太史,莫忘了我的遺願。今大漢興盛,海內一統,上有明主賢君,下有忠臣義士。我身為太史,而未能記載,愧恨不已。你一定要完成我未竟之業!」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任父職為太史令,此後,他秉父遺志看手準備編寫《史記》。

  天漢二年,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消息傳到長安,武帝大怒。武帝問司馬遷有什麼意見,司馬遷說:「李陵轉戰千里,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他是為李陵辯解,是在故意貶低當時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順利的李廣利,司馬遷則受「腐刑」(宮刑)。他經過六年的囚禁生活,征和元年終於出獄。從此他埋首奮發著述,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中家之言」的巨著──《史記》。   



3. 史記的體例.類別篇次簡述.史學及文學地位

《史記》有本紀十二,列傳七十,世家三十、表十、書八,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五千六百字,記載了從黃帝至漢武帝約三千年間史事。「本紀」是全書的總綱,記載歷代帝王的世系。「世家」記述王侯封國、開國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響的人物,多數可視為「國別史」,諸如「晉世家」、「孔子世家」等。「列傳」所佔篇幅最多,可分兩大類:一類是人物傳記,所記人物涉及貴族、官僚、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策士、遊俠、占卜者、俳優等社會各個階層。另一類是對少數民族的記載。前一類列傳有「伯夷列傳」,「孫子吳起列傳」、「刺客列傳」、等;後一類有「匈奴列傳」、「朝鮮列傳」等。「表」以譜列帝王、諸侯、將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簡要政績,以年代遠近、史事繁簡而別為世表、年表、月表。今人觀之,也可分為大事表和人物表兩類,諸如「十二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書」,分門別類記述歷代曆法、禮樂、經濟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諸如「禮書」、「樂書」、「河渠書」、「平準書」等等。其中尤以「平準書」最為精彩,記社會經濟狀況,特別是漢朝經濟政策的演變,開後代正史「食貨志」之先河。

歷來人們稱《史記》是紀傳體史書,強調本紀和列傳的重要性。其實,作為全書的組成部分,表、書、世家都有紀、傳不能代替的獨立的價值,嚴格地說,它應是紀傳志書體,是一種綜合體史書。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魯迅稱譽《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趙翼《廿二史劄記》說:「司馬遷參酌古今, 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 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司馬遷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當之無愧的


收錄日期: 2021-04-15 18:10: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927000051KK0244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