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p!!崇正新村的歷史(急需)

2008-09-24 6:47 am
如題,如果可以既話比個資料來源我(網址),plz!!

回答 (2)

2008-09-24 10:12 pm
✔ 最佳答案
崇正新村的昨天和今天
  在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平原,有一條叫“崇正新村”的村莊,它是客家人在香港的最大村落。村內的建築既有客家人的傳統民居,更多是本地形式的低矮石屋。在方圓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村莊內,居住著將近3000多位包括梅縣、大埔、蕉嶺、平遠、豐順及惠陽、寶安客家人。他們融洽相處,並有別具一格的民風民俗。
  關於這條村莊的形成和歷史。
 
  這條村原地名叫“紅棗田”。在清朝康熙初年,已有寶安簡姓客家人在此居住,隨後遷來了陳姓寶安客家人。至二十世紀初,又有寶安籍客家人李斌華家族遷入(其後裔李靜波是後來村中的主要理事)。當年的居民以從事水稻種植為生。由於此地水源不足,始終非耕種良田,早期居民繁衍不多。迨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旅居海外的客籍華僑獲悉新界土地可自由購買及搭建房屋,且在英國人的管治之下,相對動蕩不安的國內較為有利於生命財產的保護。加上地理位置又處在家鄉與南洋通道之間,往來方便,故此陸續有一批批梅籍華僑經由南北行引介在此買地和興建居所。而簡姓原居民也巴不得善價而沽。久而久之,梅籍華僑相互引薦,遂令這大片土地逐漸成為梅籍華僑的聚居之地。但那時人口仍然不多,在行政劃分上仍屬於隔鄰的水蕉老圍村。隨著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內地政權的更迭,大批國民黨軍政人員及其家屬進入香港,經同鄉、朋親互相介紹,其中不少客籍新移民便居頓在此。比如十九路軍抗日名將李擴(家名李秉釗,梅縣白宮人);陳誠將軍的秘書古貫郊將軍(梅縣古壙坪人)及其曾任國民黨某軍軍長的胞弟古思(又名古政平);原國民黨中將趙公武胞弟趙永健師長(大埔縣人);原國民黨某部師長,1948年擔任梅縣自衛大隊長的梁定中(梅縣西陽人)。當年富甲潮梅地區的商人陳富源亦在此購入大片土地。很多國民黨的小官小吏,如梅縣白宮鄉李伯浩鄉長,原梅縣西陽中學朱汝壽校長等均先後攜眷居住於此地。原村民亦甚歡迎這批新移民,一來可以壯大村中勢力,二來他們大都知書達禮,為未來籌建新村廣納了一批社會精英。事實上村中父老至今仍然十分欽仰當年這批賢達為該村所作的貢獻。而原來購置了大片土地的華僑富商亦樂意將土地分割成小塊廉賣予遷來居住的同鄉。呼朋引類,村內的人口不斷攀升的同時,電力、食水、道路等公共設施卻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需要,行政管理上又受肘于鄰村,當時的有識之士如李文康、梁幹臣、古貫郊(現任村長古強華之父)、梁定中、林志君及林海瀾(蕉嶺人)、徐根源與謝作謀(梅城人)、林向春(梅縣白宮人)等發起籌組新村。經過多年努力,終於1957年正式成立以代表客家人崇尚正義的美德及客屬團體“崇正總會”而命名的“崇正新村”,並屬在元朗區18鄉內。而村公所的日常運作及經費亦由村內僑賢及各家各戶捐獻。當年新村有二位村長,其一為代表梅籍客家人的李文康,另一為代表寶安客籍的李茂來。村監事為上述發起人,另有楊漢生、陳鼎元,記錄文書為梁定中將軍(梁能寫一手極漂亮的毛筆字)。而這批能文能武的飽學之士,亦發揮客家人寫得的優勢,不斷上書理民府為村民爭取應有之權益,並逐一得到解決完善(如供水供電各項工程費用),嗣後又爭取修建馬路。逾兩年,由元朗市區通往崇正及黃泥墩的公路正式建成,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入。當時的村民大多以種菜、養豬養雞為業,尤其養母豬,供應乳豬予遊客和駐港英軍的生意最為蓬勃。而且養豬種菜還得到港英政府的貸款扶助,所以新村先後成立了養豬和蔬菜合作社。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是崇正新村人口最鼎盛的時期。由於內地改革開放,大批僑生僑眷獲准出國出港,這些新移民均選擇居住在這同聲同氣的村莊內。當時,香港的經濟正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極需勞工和其它人才,薪金收入遠較傳統的養種高出好多,“人往高處”,村民們紛紛棄耕棄養,入工廠當工人或商業機構職員,有些甚或在街頭路邊擺賣熟食蔬果、衣物雜件,成為流動商販,既方便了市民,同時也激活了內需經濟。過去養豬的豬舍,很多為配合所需改建、改裝成新移民居住的出租屋。廉宜的租金,吸引更多客家新移民入住。屋屋人頭涌涌,家家阿姆(客家)話盈耳。
  回顧崇正新村的昨天和今天,真可謂滄海桑田。展望未來,這條典型的客家村勢將更加本地化、城市化,時代的滾滾車輪,只能帶給人們不勝的唏噓和片片的追憶。
2008-11-02 11:09 pm
你竟然響yahoo發問,,你唔驚俾人知嫁,,,我一see你個名就知你係邊個喇一,一氾xx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06: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923000051KK0251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