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按照中國傳統的說法,東漢蔡倫開始造紙。據《後漢書》記載,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蔽布、魚網以為紙」,獻給皇帝,受到嘉獎,「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這是史籍關於發明造紙術的記載,也是歷來認定紙在東漢時由蔡倫發明的惟一文獻記載。
二十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表明,早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已造出了植物纖維紙,1933年,中國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淖爾西漢亭燧遺址中發現了一片西漢古紙,人們稱之為「羅布淖爾紙」,屬西漢中後期產,紙面存有麻筋。不幸的是,此紙毀於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火,而未能進行科學分析。1974年,甘肅居廷金關漢代亭燧故址出土了古紙,人稱「金關紙」,屬西漢晚期,該紙內尚存麻筋及線頭、麻布的殘留物;1978年,陝西扶風中顏村西漢窖藏出土古紙,稱「中顏村紙」,屬西漢中期產,紙內含有較多的麻類纖維束及未打散的麻繩頭;1979年,甘肅敦煌馬圈灣漢代亭燧出土古紙,稱「馬圈灣紙」,屬西漢中後期,紙面麻類纖維分布不勻;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西漢早期墓出土古紙,稱「放馬灘紙」,造紙原料亦為麻類,該紙殘片紙面平整光滑,紙上有用細墨線勾畫的山川道路圖形,是目前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一張紙地圖。
上述五種西漢紙比蔡倫所造之紙分別早300~100年。總的看來,這些紙質地還較粗糙,結構也較為松散,制造技術明顯處於初級階段。同中國古代的其他發明創造一樣,造紙術並不是蔡倫個人的突然發現,西漢植物纖維紙為蔡倫造紙打下了基礎。蔡倫對造紙術進行了總結和改進,不僅擴大了造紙原料,更重要的是,他對紙之推廣普及,作出了重大貢獻。
經過蔡倫對造紙技術的改進和推廣,東漢造紙業日益發展,漢末出現了一些著名造紙工匠,其中,佼佼者當首推左伯,所造之紙稱「左伯紙」。東漢後期已較多地用紙書寫文字,當時官府習慣用紙書寫文告,庫存頗多,有專人負責其事。如少府守宮令「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尚書令右丞主管紙墨諸財用庫藏。史書中亦屢見用紙抄錄文稿的記載。
東漢、三國、西晉的墓中,不斷出土竹簡、木牘,表明當時還處在紙簡並用階段。紙簡並用說明,一方面,當時紙的產量還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人們用簡牘的習慣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才能改掉。這種情況到了晉朝就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晉代已能夠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紙,人們就不再使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來書寫了。
晉代造紙業中,還出現了用橫簾、豎簾撈紙的方法。簾床由可舒卷的竹編條簾、框架以及邊柱組成,可隨時拆裝,且長短自由。用簾床抄紙,產品薄而均勻,又可減少工時。這一技術被長期延用,甚至歐洲一些國家在十八至十九世紀造紙使用的長網結構,也是由此發展而來。這一時期還采用了紙的施膠技術,後秦白雀元年(公元384年)款施膠紙是現今發現最早的施膠紙。它是在紙的表面均勻地塗一層澱粉糊劑,再以細石砑光,以此來增加紙的強度及抗水性能。類似的加工紙還有一種,稱塗布紙,即將礦物粉(高嶺石)或澱粉或其他膠粘劑均勻地塗在紙上,用以增加紙的平滑度與潔白度。據新疆出土的前涼建興三十六年(公元349年)文書判斷,塗布紙可能是在四世紀前半期出現的。
晉代紙的加工還染色,稱為「潢」,是以黃檗為染劑,染出的紙呈黃色,故又叫黃紙。晉時染潢有兩種方式,或者是先寫後潢 ,或者是先潢後寫。關於染潢所用的染料,古書中也有明確記載。黃紙不僅為士人寫字著書所用,也為官府用以書寫文書。不少都經染潢。現在各博物館和圖書館收藏的魏晉南北朝寫經紙中,有不少是染潢紙。這種風氣後來到隋唐時尤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