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所說的「受持五戒」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所說的「受持五戒」是什麼意思?

還請菩薩網友慈悲開示之

阿彌陀佛!!

回答 (8)

2008-09-30 1:25 am
✔ 最佳答案
( 大師 1 級) 的慈悲人您好!
佛教中所說的「受持五戒」是什麼意思?
愚餘老人提些意見給你做參考...
五戒!是指五種事情,謂這五種事對人來說,根本就是不須要而是有害的。而於「言行」若不小心去做到其中的一項,那麼這個人就不完備而有欠缺。
就如是人,雖然富有、眷屬妻賢子孝、有所講話人皆信受,且有智慧,然而卻多病或夭壽,這樣子,就不是很好,以有欠缺,是因犯「殺」所致,主要是不得殺人。
又若人,雖然健康長壽、眷屬妻賢子孝、有所講話人皆信受,又有智慧,然而卻衣食不濟(貧窮),這也是不好,因犯「盜」所致。
又若人,雖然健康長壽、富有、有所講話人皆信受,又有智慧,然而眷屬卻妻不賢子不孝,這也是不好,因犯「邪淫」所致。
又若人,雖然健康長壽、富有、眷屬妻賢子孝、又有智慧,然而卻沒有朋友,若有所說人都不信不聽,這也是不好,因犯「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所致。
又若人,雖然健康長壽、富有、眷屬妻賢子孝,有所講話人皆信受,卻不聰明,這也是不好,因犯「喝酒或與酒人喝」所致。
因一念無明(癡)起貪瞋二心,造作本所不須等五種事來,而於人生,方有諸多不如意等事。因此吾佛釋迦如來,說此為人的基本要件,然而方能進一步的昇天,乃至作祖成佛,故須戒之而名五戒。

參考: 個人淺識僅供參考
2008-09-25 5:20 am
就五戒來說,數字雖小,分量很重。

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稱為清凈居士,清凈比丘,而且能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斷諸惡法,行諸善法,逐步趨向解脫。在世消災免難,健康長壽,受用如意,眾人受敬,善名流佈,身心安樂。去世不墮三途,常生人天,受勝妙樂,乃至超凡入聖,成佛度生,其功德實在不可估量。



如居士破此五戒,不僅不是清凈居士,而且不能進受大小乘戒,一切律儀不能護持,一切善法不能增長,更談不到成佛度生了。出家比丘,以前四戒為根本戒,應清凈受持,不得毀犯,譬如一切植物,根被破壞,枝葉花果皆不得生,如人斷頭,不可復活,于僧團中不得共住,永棄于佛門之外,死后墮落三途,長期受苦。



因此,希望各位,不要好高鶩遠,要腳踏實地,先從五戒修起,戒殺、盜、淫、妄語、飲酒。



怎樣戒殺呢?上自諸佛聖人,師僧父母,下至飛蠕動,微細昆蟲,凡是有生命的動物,都不能有意殺,教他殺,隨喜讚嘆殺;被殺的眾生肉,都不應吃。當念眾生如父母,如同六親眷屬,如同自己身體,等無差別。古人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為別形軀。”菩薩戒中就有一條“不食肉戒”,因此,漢族佛教徒千餘年來,一直是吃素不吃葷,已成為優良傳統。不僅如此,更應對一切眾生,常起慈悲愛護之心,勿起貪殺害之念,常護生,常放生,不打人,不罵人等等,在日常行動中多方面去修持戒律,才是真正佛弟子。



怎樣戒盜呢?我們對公共財物,私人財物、寺院和僧眾財物,不能侵佔,乃至一針一草,不得不給而自取,或竊取,或詐取,乃至違反世法偷稅漏稅,無票乘車,冒名頂替,貪污舞弊等,都不應為。不自盜,不教他盜,不見盜隨喜。我們佛弟子,對於財、色、名、食、睡等五欲,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應當守護,勿起貪心。做到清心寡欲,勤儉持家,廉潔自重。



怎樣戒淫呢?在家居士,唯制邪淫,除正式配偶外,不可有任何淫穢行為。出家比丘,全斷淫欲,如或干犯世間一切男女,都叫破戒。經云:“生死根本,欲為第一。”又說:“淫佚而生,不如貞潔而死。”因此,我們佛弟子,應當誓守此戒,常修不凈觀,多多唸佛,避絕犯緣,克制慾念。



怎樣戒妄語呢?妄有四:

一者妄言,謂口是心非,欺誑不實;

二者綺語,花言巧語,傷風敗俗;

三者惡口,罵辱譭謗,惡語傷人;

四者兩舌,向此說彼,挑撥是非。還有一種大妄語,如凡夫自稱聖人,說我已證羅漢等,其罪極重,更不應犯。以上四種妄語,要堅持勿犯,另一種方便妄語,是為了救人急難,護他生命,方便權巧,說些慈悲利濟的話,不算犯戒。如果為了方便自己,說假話,打妄語,應立即懺悔,不可再犯。



怎樣戒飲酒呢?學佛人一切酒皆不可飲,除因重病,非酒莫療者,所謂藥酒,還應告知大眾,方可飲用。無病,一滴不可沾唇,古代有一優婆塞,因破酒戒,遂致五戒俱犯,種種過失,由此產生。貪飲酒者,迷了心竅,失了智慧,易出事故,犯法喪生,因此,學佛入防患未然,應持酒戒。



我們將入佛門,先要皈依三寶,既進佛門,必須受持五戒,這是我們學佛成佛的基礎。因此,我們應把五戒學習好,守持清凈,不可有一點違犯。如果能這樣,才能不失人身,不墮三途。



在守持五戒的同時,還要積極奉行十善 o
參考: 佛教知識
2008-09-24 9:39 am
殺 盜 淫 妄 酒皆不可以違犯,一般在於皈依時,上師皆會要弟子受持此五戒。
2008-09-23 5:55 pm
受持五戒的意義


要活在治安詳和的社會,大眾必須奉公守法,要過心安理得的日子,就得守持五戒。佛教的殺、盜、淫、妄、酒五戒,是佛陀為佛弟子制定的五項基本戒條。如法持戒可以增長功德,這功德是由陶養慈悲心而得以成就的。守持了五戒,也就是實踐了儒家思想推行的仁、義、禮、信、智,亦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佛陀偉大慈悲,教導我們守持五戒,一切有情眾生,都能依戒而行,我們就活在安樂自在的人間淨土了。

(一)不殺生戒:
五戒中首戒不殺生,教我們愛護生命,珍惜生命。我們不忍自己生命受到殘害虐打,別人同樣害怕,人往往因為被貪、嗔、痴三毒蒙蔽,做出謀財害命,仇恨怨殺,桃色謀殺等取人性命的殘忍行為,至為可惡,可悲、可憐。此外,動物一樣會求生避死,怕痛怕死。一些動物知道快將被殺,會黯然淚下,甚至跪地求饒,見者心酸!所以佛教主張素食這是發揚慈悲精神,有了惻忍仁愛之心,就會珍惜生命,愛護生命。

(二)不偷盜戒:
屬於自己的財物,一旦被人偷取當然心痛,別人失去自己的東西,也有同感。無論明搶、暗偷、強奪、霸佔等一切未得同意,便自動竊取,都是犯了偷盜戒。不義之財不可貪。

(三)不邪淫戒:
無論男女,只能性戀自己的婚姻配偶。對於不婚,特別是出家僧侶,神職人士尤其不能侵犯,其他未婚,或是親戚,萬不能姦污,至於認識或不認識的別人的丈夫或妻子,不論對方同意或不同意,都不能與之發生性關係,此等醜行,為被侵犯者,帶來心理上終生傷害,帶來生理上嚴重病患,例如性病,愛滋病等,從而影響社會的衛生健康,甚至破壞人倫關係和諧,多少綠帽悲劇,包二奶醜行,就是破壞融和家庭,拆散幸福婚姻的毒素。

(四)不妄語戒:
妄語有說謊,惡口、綺語三大類。社會愈是文明科技愈是先進,妄語的傳播愈見迅速廣泛,在書刊上,電視、電郵等。隨時隨地可見小小一句假話,可令人一生積蓄化為烏有,本港街頭的電子黨、祈福黨便是。至於有計謀的行騙,更足以令大財團破產倒閉。 其次是妄語中的惡口,傷害力同樣可怕,無論是兩舌,誣滔的說非成是,都令無辜者蒙受不白之冤,以致身陷牢獄,甚至枉受死罪。此等冤苦,古今中外,屢見不鮮。另外惡口凡有心存嗔恨,說出一些咀咒別人的惡毒語,令人心理不悅或驚恐,亦算犯妄語。 再其次蜜語,其實在玩弄感情,甚至要財色兼收。亦有口甜舌滑地嘩眾取寵,說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言論,為達到一已私利。種種妄語,任何人,任何環境,任何時間,都有可能發犯,能不警惕?

(五)不飲酒戒:
酒本身並不罪毒,只是酒能使人亂性,以致引起各種或大或小而本可避免的罪禍,實不容忽視,很多人從不飲酒,但在其環境下,自己模棱兩可地就淺品輕嚐,漸漸上癮而致酗酒,一旦醉酒鬧事,小則破壞財物,重則幹出各樣風化事件,血腥案件,因而破壞社會安寧秩序。至於以小量酒治病療傷,不算觸犯酒戒,是可以的。

以上五點,約略地陳述了守持五戒的利益,棄持五戒的敝害。可見堅定受持五戒,乃真正造福眾生的大功德,然而大眾總會或輕或重地除不盡貪嗔痴,有意無意地忘守五戒。須知佛戒是由佛制,但佛從不強迫任何人的意願而守,以吃飯作比喻,吃飯是自己的事,吃了肚飽,不吃肚餓,飽與餓與他人無關。但我佛慈悲,以其中智大悲胸懷,教導我們不受飢餓的方法,他雖然不能代替我們吃飯,但他會勸導愚痴拯需求飽的眾生去吃飯--守戒。

皈依三寶,好比到學校註冊入學,受持五戒,才是在學校上學,聽功課,做功課,考試成績優或劣,就反映出平時是否用功研究,平時真正口法地持戒,佛弟子的成績表不會不合格的。所以守戒不能形式守戒,我們在法師面前,經過莊嚴的儀式受戒了,可是在佛堂以外平日生活中,任意妄為,背棄五戒,所作所為,與五戒背道而馳,那只是經過儀式的受戒。
參考: 佛教青年協會--閒情篇
2008-09-23 4:09 am
合十 阿彌陀佛:
大德你問的是「受持五戒」而不是問「何謂五戒」故我省略這部分。

1 不殺生.-性戒
2 不偷盜.-性戒
3 不邪淫.-性戒
4 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性戒
5 不喝酒,不用毒品.-遮戒

「受」者為心裡面領受其義,亦即要了解其中的含意。
「持」者是指照著意思去做。
所以〝受持五戒〞的意思,就是心中時時憶念這五戒要告訴我們的道理,而且要隨時都照著這個道理去做,這樣就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另解為:內心領會神受。外而依教奉行

慚愧末學 答

2008-09-26 16:40:20 補充:
次說為何佛教要人「受持五戒」:
五戒的相關內容在此回答的各位大德均有詳細解說,愚痴的我就不再重覆。
補充一點:
「五戒受持好、十善自然行」--殺、盜、淫、妄、酒,就是世間講的五倫--仁、義、禮、智、信,不殺是仁、不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五戒是保持身不造三惡業--殺、盜、淫,口不造四惡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若再能意不造三惡業--貪、瞋、癡,心地善良,這就是十善。----這是我個人經驗,五戒、十善一體二面不用分開做----。

做到五戒就等於做了十善,做到十善等於行菩薩道,人人行菩薩道就是人間淨士了。

2008-09-26 16:41:24 補充:
佛教中所說的「受持五戒」意義如下:

一、 最重要是「保有人身」,因為三惡道太苦無法修行,天道受諸樂不願修行。人道苦樂參半-故只要保有人身就有修行成佛的機會,而五戒是人、天因,只要能受持五戒便能在人、天二道。能把五戒守好,可保持人身,絕不墮落三塗,人的資格有了,那學佛就容易,那你成佛的根基已經有了。

2008-09-26 16:41:55 補充:
二、:「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把戒的定義認清楚,「戒」消極來說,是要防非止惡;積極來講,是要止持並行--惡要停「止」,善要奉「持」。為了利益人,也為了利益自己,要服務人,服務人你自然就有福報。菩薩道是向眾生中求,所以我們學道要多結人緣。
要依什麼方法才能達到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呢?就是依這個戒。如何眾善奉行?就是勤修戒定慧;如何諸惡莫作?就是禁止殺盜淫。如何降伏殺盜淫?那就要修戒定慧。要想戒定慧圓滿,殺盜淫一定要斷得清清淨淨;不斷清淨就沒有戒,沒有戒,那裡有定有慧?沒有定慧,這個人多麼苦惱!你想有福有慧,那就好好持戒。有了戒就有定,有定就有慧。

2008-09-26 16:42:20 補充:
三、 :「萬丈高樓從地起,菩提涅槃戒為基」,要造高樓,地基要打好;要想證菩提,持戒就是基礎。
有了定慧自然能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就是戒的意義、戒的精華、戒的歸宿。有定,心就靜,靜就能安,安就能正思惟而得。得什麼?得戒定慧三無漏學,那樣自然能了生死。

從做人根本道德到人際關係至成佛道全由「五戒」開始,所以佛教中要人「受持三歸、五戒」這是最基本的基本,就是希望眾生都能止惡揚善,造就和平的世界。

慚愧末學對「受持五戒」 略說 ,如有錯誤請不吝指教。

阿彌陀佛 合十
參考: 牟尼佛流通網, 各個佛教典籍與自己心得, 各個佛教典籍與自己心得, 各個佛教典籍與自己心得, 各個佛教典籍與自己心得
2008-09-20 6:13 pm
意即持守五戒,這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守戒的意義在哪??
人生幸福的基礎在於守戒也.
若不守戒,那就有許多負面的果報了.
許多人在生命中,遭遇不幸的命運,因為過去或過去世沒有持守戒律之故.不管是不是佛教徒,只要沒有守戒通通有惡報的問題.換言之,守五戒是人人應當的.
從這裡你可以知道犯戒的命運是怎麼樣:
圖片參考:http://budda99.myweb.hinet.net/picture/small-picture/blebul2a.gif
不受戒就不犯戒嗎 --有關五戒





相關文章:





圖片參考:http://budda99.myweb.hinet.net/picture/small-picture/blebul2a.gif
果報的業力來自何方

圖片參考:http://budda99.myweb.hinet.net/picture/small-picture/blebul2a.gif
因果報應是誰在管理

圖片參考:http://budda99.myweb.hinet.net/picture/small-picture/blebul2a.gif
消業障的方法



圖片參考:http://budda99.myweb.hinet.net/picture/small-picture/blebul2a.gif
為仇而來的牛

圖片參考:http://budda99.myweb.hinet.net/picture/small-picture/blebul2a.gif
過失殺人的果報



圖片參考:http://budda99.myweb.hinet.net/picture/small-picture/blebul2a.gif
不受戒就不犯戒嗎 --有關五戒

圖片參考:http://budda99.myweb.hinet.net/picture/small-picture/blebul2a.gif
卡陰要怎麼處理  
2008-09-20 6:06 pm
接受守五戒.
1 不殺生.
2 不偷盜.
3 不邪淫.
4 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
5 不喝酒,不用毒品.
祝福你 平安法喜充滿

2008-09-24 09:49:04 補充:
在佛陀時代,在家居士一般都持守五戒,但一個月有六天的齋日,佛教居士必須持守八戒,八戒裏不邪淫變成不淫,五戒另外加三戒.
過午不食(不非時食).
不著香花蔓,不往觀歌舞.(不用香水,不化妝,不穿華麗衣服.不去看唱歌,跳舞,也不唱歌跳舞.)
不坐臥高廣大床.
出家沙彌則每天要守十戒,即八戒的內容加一條,不捉持金錢.
2008-09-20 5:26 pm
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進入佛門之後的在家弟子,便應受持,所以通常稱 之為在家戒。信佛之有歸依三寶,等如學生入學的註冊報名,但是,註冊報名,並不等於上課求學;歸依三寶之後的納受佛戒,才是成佛之道的開始邁步。如果人皆受持五戒,不唯人類可以和樂相處,一切眾生也可解除人類的災禍了。
所以有人說:“五戒法是三世諸佛之父,依五戒而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收錄日期: 2021-04-30 12:40: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920000016KK0231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