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成實宗:姚秦時,鳩摩羅什譯出《成實論》,是佛滅後九百年,由訶梨跋摩所作,內容為苦、集、滅、道四諦,發揮人空法空的道理。「人空」即人的身體是業識為因,父母為緣湊合成功的;因緣分散,人就沒有了。「法空」即人們聽見說人空,就要想到人的身體固然空,然而構造這身體的元素(法)終久不滅,是不空的。那裡知道宇宙中間一切東西(法),沒有不是因緣湊合成功的,因緣分散,法也是沒有。
2. 俱舍宗:六朝時(五世紀-六世紀)南陳真諦法師三藏,譯出《俱舍論》,此本是世親菩薩所作的《阿毘達磨俱舍論》,簡稱俱舍,阿毘為對,達磨為法,俱舍為藏,就是對法藏論,內容為苦、集、滅、道四諦,說明有漏(有生滅的)、無漏(無生滅的)的法,末卷說無我是小乘有部最後的發展。
3. 淨土宗:東晉(四世紀)慧遠所創,居江西廬山東林寺,立白蓮社,開念佛法門,有一百二十三人參加。佛為末世眾生根器淺薄,開直捷法門,教人一心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叫淨土。這宗依三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往生論》,在教理以外,特重實行。
4. 禪宗:南天竺菩提達摩來中國(520AD),後入北魏,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禪法,成立禪宗。從達摩傳到第六祖慧能以後,禪宗又分成南北兩派,南禪後來又分五個支派:臨濟宗、雲門宗、曹洞宗、溈仰宗、法眼宗。
5. 三論宗:姚秦時(5世紀初)鳩摩羅什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三論傳入中國。《十二門論》是龍樹菩薩所作,說明十二種的法,全是破大乘他宗的迷執,明大乘的實理。《百論》是提婆所作,內容是破斥外道的邪見,以明大小兩乘的中道。《中論》前二十五品是破大乘他宗的迷執,明大乘的實理。後二品是破小乘的迷執,明小乘的實理。唐朝嘉祥大師(名吉藏)做《三論疏》。故嘉祥以前稱北地三論,之後稱南地三論。北方又加龍樹的《大智度論》稱四論。
6. 天台宗:陳隋間(六世紀末)智者大師(名智顗)居天台山,建立天台宗。而出宗是慧文禪師讀龍樹《中論》『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就悟到一心三觀的妙理。天台宗教人用功時候,返觀一心,先掃除一切從因緣生的妄念做空觀的功夫;之後再看這妄念怎麼會起來的?無非是一個一個假名,記在心裏,所以念念生起,這是假觀功夫;悟到非空非假,就是中觀功夫。智者大師也拿《法華經》做本宗的主,拿《大智度論》為指南,拿《涅槃經》扶助《法華經》,依《大品般若經》立空假中三觀的方法。
7. 律宗:大乘律有《梵網經》、《菩薩戒本經》等,小乘律有《十誦律》、《四分律》等。另道宣律師統一戒律,因住在終南山,故世人稱為南山宗。三昧律師開設戒壇於江蘇的寶華山,專用律法軌範僧徒,至今南北大叢林的傳戒,都遵照寶華山的戒法。
8. 法相宗:佛家以宇宙一切事事物物統稱之為法,凡法有它的本體叫做性,有它的現象叫做相,性祇一個,相有萬殊,就是我們心上起一念頭,也有它的相貌,總名法相。此宗由玄奘法師親到中印度,從戒賢論師受此教義。佛滅九百年,無著菩薩從彌勒菩薩處傳出《瑜伽師地論》,開始創立此教系;後來世親菩薩作《唯識三十頌》,護法菩薩等作《成唯識論》成為有力的學說。此宗所依的經為《楞伽》、《阿毘達磨》、《華嚴》、《密嚴》、《解深密》、《菩薩藏》,共六經;所依的論有《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經論》等十一論。另有慧沼作《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作《成唯識論演秘》。
9. 華嚴宗:唐朝杜順和尚,依《華嚴經》創立觀心法,名叫法界觀,為本宗初祖;智儼法師傳承這體系,作《華嚴經搜玄記》,為第二祖,至第三祖賢首國師法藏,作《華嚴經探玄記》,本宗大成;第四祖清涼國師澄觀,又作《華嚴懸談》及《演義鈔》,解釋華嚴奧義,於是華嚴宗如日麗中天,隆盛無比。華嚴四祖澄觀,作《疏》二十卷,作《演義鈔》四十卷,完成此宗教義。
10. 密宗:東晉懷帝永嘉時(四世紀),帛尸梨蜜多羅首譯出《孔雀王經》,之後唐玄宗開元時(八世紀中)善無畏來中國正式傳布密教;同時金剛智偕弟子不空也從海道到中國,宏傳此教,為有密宗的開始。密宗專以持誦密咒為教;密宗經典是毘盧遮那佛(大日如來)所說。此宗經典以《大日經》和《金剛頂經》為主,之外對祈禱、供養等儀軌,極為重視。這宗祕密法門,是身、口、意三密相應,手結印是身密,口念咒是口密;心中觀想是意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