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請不要那麼的擔心.........
大腸癌的治癒率很高
且....................
你目前尚不知到底是息肉還是大腸癌
就算是....
你自己的心裡建設很重要
自己先嚇到自己
病尚未治療..你已經屈服了
我奶奶在六十歲那一年得了直腸癌且擴散到淋巴
今年她八十七歲了
唯一做的便是定時吃化療的藥
飲食很注意
你那麼年輕不要這麼的消沈啦
加油喔................
................................................................................
所謂的「息肉」,是指在肉眼觀察下,局部呈圓球狀突出於黏膜表面的病灶。整個胃腸道,從食道直到直腸都可以長息肉;而出現在大腸的稱為大腸息肉。大腸息肉的重要性在於大腸出現息肉的機會較高及某些大腸息肉為癌前病灶,意即這些特別的息肉,有可能經過一段時間後變成大腸直腸癌。
大腸息肉可分為兩大類:一為「非家族性大腸息肉」,另一為「家族性大腸息肉」。這兩種息肉中有一些病灶有癌化的傾向。非家族性大腸息肉的病灶大部分來自黏膜層,比較常見的有增生性息肉、管狀腺瘤、管絨毛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發炎性息肉。以下將就這些常見息肉逐一簡介。
一、 增生性息肉
這是大腸最常見的息肉,同時也是一種非瘤息肉。它的特色是在外形上呈現無莖、外表平滑、色澤略白的病灶。增生性息肉一般小於0.5公分,但也有很少數的增生性息肉會超過1公分。雖然醫師往往以息肉大小及形態來診斷增生性息肉,但所謂的「增生性」息肉,乃是一種組織病理的診斷,所以仍舊必須靠切片來進行病理判斷,尤其是當息肉愈大時,愈難辨別是增生性息肉或腺瘤。
一般而言,增生性息肉並不會引起症狀。所以,雖然有很多人是因為長期腹痛、腹脹或便秘、拉肚子來做大腸鏡檢查而被發現有增生性息肉,但不能將這些症狀都歸咎給增生性息肉。相反的,反而應該繼續尋找其他的病因。因為光從內視鏡的觀察不能百分之一百斷定是增生性息肉,尤其是當息肉較大時,往往有可能是腺瘤而不是增生性息肉,而腺瘤是有比較可能變成癌細胞的。為了降低病人以後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會,若在大腸鏡檢查中發現了息肉,醫師通常會直接在檢查時做切片以移除息肉並獲得組織學之診斷。單純的增生息肉目前並無證據顯示它會癌化,所以並不需要定期追蹤。因此醫界並未建議單獨就增生性息肉作定期的大腸鏡追蹤。
二、 發炎性息肉
發炎性息肉又稱為偽息肉,乃是因為之前的大腸黏膜發生潰瘍壞死,新的黏膜上皮長出來或是過度生長所致。造成發炎性息肉的原因為何?一般而言,各種大腸炎只要嚴重程度夠強,均可能引起發炎性息肉,如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阿米巴大腸炎或細菌性赤痢等。大部分發炎性息肉並不會有症狀,若有症狀也往往是其原來的大腸炎的症狀,而非這些息肉造成的。但少數的發炎性息肉可引起腹痛或造成腸阻塞,甚至腸套疊,這一種息肉大部分位於小腸末端及迴腸。由於發炎性息肉本身,並不會變成癌細胞,所以民眾不需擔心。但由於形態上與腺瘤有時不易區分,所以仍須切片以進一步確定。
三、 腺瘤
大腸腺瘤是近來消化醫學的研究重點。目前認為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癌,乃是自原本存在的腺瘤轉變而來,少部分則來自原本平坦而無腺瘤的黏膜。這個「腺瘤到癌」的序列已經得到流行病學、臨床病理學及分子遺傳學等證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