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華北平原

2008-09-13 3:58 am
about 華北平原
請詳細說明

回答 (2)

2008-09-17 6:47 am
✔ 最佳答案
概况
中国第二大平原。位于黄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延展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故又称黄淮海平原。黄河下游天然地横贯中部,分南北两部分:南面为黄淮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近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填海造陆面积2300平方千米。平原还不断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的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每年2~3千米。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东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自西向东微斜。主要属于新生代的巨大坳陷,沉积厚度1500~5000米左右。平原多低洼地、湖沼。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扇北面保定与天津大沽之间。冲积扇东缘与山东丘陵接触处,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易受洪水内涝威胁,形成盐碱地。1949年后进行了改造治理。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淮河流域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气温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温 8~15℃ ,冬季寒冷干燥 ,最冷月( 1月)均温0~-6℃,夏季高温多雨最热月(7月)均温28℃,年均降水量为600~800毫米;无霜期6~8个月 ;日照充分,大部分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300~2800小时,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和甘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大豆和烟草等。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石油、铁矿等,有中国著名的大港油田和胜利油田。东部渤海、黄海沿岸,地面平坦,宜晒海盐,有著名的长芦盐区和苏北盐区,以及重要的盐碱工业基地。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如北京(蓟)、邯郸、开封、商丘、淮阳等。

水资源冬季的华北平原景象华北平原亦称黄淮海平原,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依燕山,南至大别山区一线与长江流域分界,跨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北京、天津等省市,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多在海拔50米以下,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是由于黄河、海河、淮河、滦河等所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所致,多数地方的沉积厚达七八百米,最厚的开封、商水一带达5000米。目前,华北平原的面积还在扩大。
华北平原是中国的重要粮棉油生产基地。
根据华北平原不同的区域特征,可分为四个亚区平原:
辽河下游平原,以山海关为界,山海关以外的平原,是由辽河冲积形成的,沼泽地较多,局部有盐渍化,平均气温低,但夏季仍然可以种植水稻,主要农作物以高粱、水稻、玉米为主;
海河平原,燕山以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是由海河和黄河冲积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黄海平原,是中国粮棉的重要产区,南北距离达500多千米,所谓“千里平原”,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和棉花。可以达到一年小麦、玉米两熟。
黄泛平原,位于海河平原和淮北平原之间,是黄河冲积形成的,包括泛滥沉积,盐碱、沙化土地较多,但平均气温高,适合喜温抗沙作物生长,主要作物有棉花、花生、水稻、枣等。
淮北平原,淮河以北,黄泛区以南,是黄河泛滥和淮河冲积形成的,气温高,水源充沛,由于以前黄河泛滥,淤积淮河干道,造成这一带经常性灾荒,淮河经过疏通治理后,淮北平原成为中国小麦的主产区之一。
华北平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35立方米/年,不足全国的1/6。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地下水已成为华北平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北京、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衡水、廊坊、唐山等城市的地下水开采量已占总供水量的70%以上。
调查表明,华北平原地下水天然资源为227.4亿立方米/年。浅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168.3亿立方米/年,深层地下水可采资源24.2亿立方米/年。
2000年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为212.0亿立方米。其中,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78.4亿立方米,占总开采量的84.2%。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为33.6亿立方米,占总开采量的15.8%。
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总体上为106%,深层地下水为139%。由于开采布局不合理,深层地下水头持续下降,全区深层地下水头低于海平面的范围已达到76732平方千米,占平原区总面积的55%。
为保障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前京津冀主要城市的供水安全,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圈定了23处应急供水地下水源地,应急供水潜力为10亿立方米/年。
2008-09-13 4:54 am
華北平原位于北緯 32 至 40度,東經 114 至 121度,北抵燕山南麓﹐南達大別山北側﹐西倚太行山─伏牛山﹐東臨渤海和黃海﹐跨越京﹑津﹑冀﹑魯﹑豫﹑皖﹑蘇7省市﹐面積30萬平方公里。平原地勢平坦﹐河湖眾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自古即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今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佔全國1/5。中國首都北京即位於大平原北部。


華北平原是華北陸台上的新生代斷陷區。平原的基底形成於太古代和元古代﹐蓋層構造主要受燕山運動影響。中生代時期華北平原為隆起區﹐局部發育了斷陷盆地。新生代以來﹐斷塊作用活躍﹐早第三紀時期形成一系列次級斷陷盆地﹔晚第三紀和第四紀時期﹐堆積範圍逐步擴大﹐形成連片的大平原﹐與此同時平原邊緣斷塊山地相對隆起﹐大平原輪廓日趨鮮明。新生代相對下沉﹐接受了較厚的沉積﹐局部沉積竟達千米。

華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勢平緩傾斜。由山麓向濱海順序出現洪積傾斜平原﹑洪積-沖積扇形平原﹑沖積平原﹑沖積-湖積平原﹑海積-沖積平原﹑海積平原等地貌類型。黃河﹑淮河﹑海河﹑灤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構成了華北平原的主體﹐即 1.黃河沖積扇平原﹐2. 淮河中下游平原﹐3. 海河中下游平原﹐4. 灤河下游沖積扇平原。
參考: 中華大地


收錄日期: 2021-04-24 10:38: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912000051KK0164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