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慈禧太后排外:
F 她是排外的主腦人物。1860年,英法聯軍入京,慈禧太后與咸豐帝逃往熱河,但不久咸豐帝逝世。此後,慈禧太后逐漸把持朝政。
F 她在一家程度上支持自強運動,卻被中、法及中、日戰爭粉碎。列強劃分勢力範圍期間,她拒絕意大利租借三門灣。戊戌政變後,康有為、梁啟超得英、日的協助逃往日本,康、梁繼續攻擊慈禧太后。
F 此外,慈禧太后廢立的計劃也因外國人反對而夭折。同時,革命黨在租界發行的報紙不斷反對清廷。上述事件,造成了慈禧太后仇外的思想,故她支持義和團滅洋,導致八國聯軍入京。
義和團排外的原因:
F 國人對西方教士的反感: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簽訂後;洋教士可在中國內地傳教,且享有治外法權。他們蔑視中國的傳統文化,反對祭祖祀神,引起士大夫的不滿;
一些中國人對西方所辦的教會、孤兒院及醫院存有極大的疑慮,這是由於當時國人輕信傳言,以為教士設孤兒院是向幼童挖眼取心,配製成藥;且傳教士又常利用其特權 (濫用治外法權),干預訴訟,庇護市井無賴的教徒,外國教會和國人處於對立地位,因此,普遍國民均認為應把傳教士趕盡殺絕;就這樣,於中國境內教案迭起,拳民於是乘機作亂,燒毀傳教士的教堂,最後更掀起大規模的仇教運動。
至於同、光年間,中國各省所發生的教案眾多,較重要的可見於下表:
年份
教案名稱
1870年
天津教案
1873年及1876年
川省教案
1891年
蕪湖教案、丹陽教案及武穴教案
1895年
古田教案及成都教案
1897年
鉅野教案
1901年
平羅教案
1906年
南昌教案
F 列強在華經濟活動困擾民生:
外國對中國不斷的入侵,大大激發起中國人的排外情緒。自中國在甲午戰爭失敗後,西方列強進一步壓迫中國,賠款及通商口岸的開放帶來經濟困難,列強劃分勢力範圍,國民排外情緒愈益高漲。再者,外國資本及廉價的商品大量輸入中國,加速中國手工業的破產;
加以外國銀行運用強大資本,操縱中國金融貿易,直接影響中國經濟發展。
同時,外人在中國境內修築鐵路,侵佔農田,使農民流離失所;火車通行,以及輪船通航,使運河棄置,沿河城鎮衰落,依靠潛運為生者,因此失業,人民生活陷於困境,仇外的心理更深加以土地的喪失及屈服於不平等條約等,均令中國人蒙受恥辱。
再加上,19世紀末,天然災害頻仍,中國人認為這是由外國人所招致的災禍。因此,很多中國人支持義和團的行動,把外國人逐出中國。
F 清室對外人嫉恨的加深:
鴉片戰爭後,列強在華獲取諸多特權,使中國的政治、經濟均遭嚴重打擊。慈禧對外人的侵略行為,本已恨透心脾;
加上「戊戌政變」後,康、梁得外力的幫助,逃亡海外,組織「保皇會」,籌辦清議報,宣揚民權自由思想,並抨擊清廷;
慈禧要求引渡康、梁回國,又被外人拒絕;而「廢立建儲」的陰謀,更遭外人干涉 (「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立端王載漪之子溥儶大阿哥 (即王子),打算廢去光緒,然後改立溥儶為帝,但因各國公使反對及其他原因而未成);守舊朝臣 (保守派的官員) 如載漪、剛毅等,大多憤恨外國人對中國內政事務的干預,他們欲支持義和團把外國人逐出中國境內。
最重要的是,他們皆都認為拳民足可「扶清滅洋」,於是極力縱容包庇,致使拳民有恃無恐,在得到清政府的支持下,大意妄為。在這班官員的推波助瀾下,排外之風因而日益瀰漫,最終導致1900年的義和團起事。
iii. 義和團的變亂 (排外活動):
F 如上所述,拳民最初於19世紀90年代末在山東出現,他們自稱「義和拳」,並宣稱擁有法力。他們均有排外及反清的傾向,其口號為「反清滅洋」。1900年,義和團得到直隸總督裕祿的縱容,毓賢又盛誇義和團忠勇可恃,因而支持他們的活動。拳民因而改名為「義和團」。其時,端王載漪及諸親貴,都力勸慈禧太后借義和團之力,驅逐外人。
F 太后在是年5月召義和團入京,從此,義和團行動猖狂,到處拆鐵路、毀電線、焚教堂及殺教士;
F 當時,駐北京甘肅提督董福祥的甘軍,亦和義和團結合,先後殺害日本使館書記杉山彬、德國公使克德林,並圍攻東交民巷各國使館。一時之間,京、津成了義和團紛擾排外的天地。
慈禧太后為什麼憎恨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