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之三緘其口的典故,知道請告訴我

2008-09-10 3:33 am
當然靖係寫意思係->冇最佳解答(晒時間就請酒)

回答 (1)

2008-09-10 3:38 am
✔ 最佳答案
三緘其口的故事見於漢·劉向的《說苑。敬慎》中:

孔子崇尚周禮,曾專程到周王朝考察文物禮儀 制度。

據《說苑。敬慎》載,孔子在參觀周王祭先祖的太廟

時,看到臺階右側立著一個銅鑄的 人,但嘴被紮了三

道封條,在這個銅人的背面。刻著一行字:“古之慎

言人也”。意思是:這是古代一位說話極其慎重的

人。大概這給孔子以極大的震動和啟發,所以孔子在

諄諄教誨弟子時,總是十分強調“君子訥于言而敏於

行”,而且''多言多敗''。後來人們便以“三緘其口”比

喻“慎言”了。人們常用的“緘默不語”也是由此演化而

來的。

成語題名: 三緘其口


所屬朝代: 漢代


拼音: sān jiān qí kǒu


典故出處:

漢·劉向《說苑·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解釋:

緘:封。在他嘴上貼了三張封條。形容說話謹慎。現在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



例句:

危行言遜,禍免生肘;金人示誡,~。(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三回)



相關人物: 劉向/孔子

相關作品: 說苑


收錄日期: 2021-05-02 23:43: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909000051KK0180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