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魚類因生理要求、遺傳和外界環境因素等影響,引起周期性的定向往返移動。洄游是魚類在系統發生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徵,是魚類對環境的一種長期適應,它能使種群獲得更有利的生存條件,更好地繁衍後代。
魚類洄游的分類方法很多。按魚類不同的生理需求有産卵洄游(生殖洄游)、索餌洄游和越冬洄游(季節性洄游)3種。按魚類生活不同階段有成魚洄游和幼魚洄游2種。按魚類所處生態環境不同則可分爲海洋魚類的洄游、溯河性魚類的洄游、降海性魚類的洄游和淡水魚類的洄游4種。魚類移動經過的道路叫魚類洄游的路線。
生殖洄游又稱産卵洄游。魚類的産卵習性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魚爲了尋求適宜的産卵條件,保證魚卵和幼魚能在良好的環境中發育,常常要進行由越冬場或肥育場向産卵場的集群移動。洄游距離有長有短,因種類而異。生活在淡水中的鰻鱺,要洄游數千公里到海洋深處産卵,而生活在大洋中的大麻哈魚要反向遊動數千公里進入江河上游産卵。而有些魚類僅作短距離移動,如大黃魚由福建北部的洞頭洋洄游至江蘇海域的呂泗洋;我國淡水中的一些鯉科魚類,如青魚、草魚、鰱、鱅等魚類由靜水湖泊洄游至江河中特定河段的産卵場所産卵,距離長則幾百公里,短則幾十公里。
生殖洄游的移動方向依種類而異,有由深海、外海遊向淺海或近岸;有由海洋向江河或江河下游遊向上游的溯河洄游;有由江河向海洋的降河洄游;湖泊中的魚類由開闊的湖中心區遊向沿岸産卵,也可以視作是一種産卵洄游,但洄游的距離很短。生殖洄游的特點是洄游路線、方向和時間較固定,距離較遠,遊速快,分群洄游現象明顯,魚群密度大,魚群集群性狀固定;洄游期間魚體性腺發育、生理狀態變化大。有些魚類體型、體色出現變異。有些魚類在生殖洄游過程停止攝食。
越冬後的幼魚和成魚,經過生殖洄游或生殖活動的成魚,需要強烈的攝食以補充營養,集群遊向餌料豐富的水域索餌,形成了索餌洄游,也稱攝食洄游。有些魚類在越冬後先行強烈攝食,形成由越冬場向肥育場地的洄游,例如在河流深槽中越冬的鯉魚,在早春氣候轉暖時,就要洄游到食料豐盛的湖泊中去肥育。攝食洄游也有伴隨産卵洄游同時進行的,如金槍魚在由西沙群島進行長距離生殖洄游過程,沿途強烈攝食,實際上金槍魚的生殖洄游也是一種索餌洄游。
有些魚經過生殖後,在秋季進行一次索餌洄游,爲準備越冬和來年生殖積儲營養。幼魚的攝食洄游也是十分明顯。如草魚、青魚、鰱、鱅等魚類在江河繁殖後,已經發育到能自由游泳和自由攝食的幼魚,即沿岸逆水上溯,進入通江的湖泊或小支流中進行肥育,因爲這些附屬水體中的食物要比江河幹流中豐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