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文唔識

2008-09-07 10:13 am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問題
1.《水調歌頭》中主要描寫哪一種景色?
2.這首詞的詞牌是甚麼?

回答 (2)

2008-09-07 4:16 pm
✔ 最佳答案
1.起因是懷念弟弟蘇轍。上片寫出世與入世的思想矛盾。前四句是對明月的探索和疑問。官場上的坎坷失意、兄弟的分離難聚,使作者對人生有很多困惑。當他舉頭望月的時候,月的團圓美好同人世的遺憾形成鮮明對比,於是便將人生的疑問移向了明月。「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三句是由月的光明美好引起的嚮往月宮、超塵出世思想。「歸去」二字表明,詞人以為自己本不是塵世中人,從仙宮而來還應回仙宮而去,仙宮瓊樓玉宇,光明潔淨,沒有塵世的污垢。但那裡沒有親人,教人感到「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二句寫熱愛人生、留戀人間的感情。

下片是對人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前五句是對月圓人不圓的感慨,把月擬人化,說它有意跟人過不去,偏是月圓長照離別人。把與子由的離別之恨普遍化,說成是人間共有的憾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是對人間缺憾的解釋,把人世不平這種社會現象,同月的陰晴圓缺這種自然現象等量齊觀,認為都是不可避免的,使離愁別恨得到化解。既然不平事不可避免,那該怎樣對待人生呢?最後兩句便是對人生的美好祝願。這是推己及人,把對弟弟的愛和祝福提高到對人生、對世人的愛和祝福,可以看出作者博愛仁厚的胸懷,提高了詞的境界。

全詞以詠月貫穿始終,把抒情、議論串聯成有機整體。上片由嚮往月宮、超塵出世起,以留戀人間結;下片由憂離怨別起,以寬慰離別結。寫思想心理的變化曲折細緻,又極有層次。透過常見的生活現象和自然現象,對人生、對宇宙進行探索,充滿哲理意味,令人玩味不盡。「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九)可見本詞的巨大成就。

2.韻格: 平韻格
格式: 雙調95字。
資料: 隋煬帝鑿汴河時創製了《水調歌》,至唐改為大曲,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所謂「歌頭」,就是大曲中序的第一折。上下片各四平韻,但有些詞家喜於上下片的兩個六字句兼押仄韻有

水調歌頭,詞牌名。亦稱《花犯念奴》。

雙調六十字。前後闋各四平韻,一韻到底。前後句起二字也可用對仗。

此調是截取《水調歌》大曲開頭一章的創新之作。


詞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又或作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2008-09-07 10:15 am
一 輪 皎 潔 的 明 月 , 自 古 就 是 人 們 吟 詠 歌 頌 的 主 角 , 中 秋 節 的 月 亮 , 更 令 人 有 溫 馨 的 感 受 。 相 傳 中 秋 節 源 自 於 古 代 祭 祀 月 神 的 禮 儀 , 後 來 加 入 了 吃 月 餅 的 傳 說 , 又 為 中 秋 節 增 添 了 民 族 意 識 。

圖片參考:http://www.gio.gov.tw/info/festival_c/moon/icon/moon0.gif
「 月 圓 人 團 圓 」 , 中 國 人 素 喜 以 月 圓 象 徵 人 團 圓 , 因 此 中 秋 節 也 是 團 圓 的 日 子 。 當 夜 全 家 一 同 到 各 地 風 景 名 勝 迎 風 賞 月 , 吃 著 月 餅 及 柚 子 , 祈 求 全 家 平 安 , 而 月 亮 在 「 嫦 娥 奔 月 」 、 「 吳 剛 伐 桂 」 及 「 玉 兔 搗 藥 」 等 傳 說 中 , 變 得 更 富 生 命 力 。
中 秋 節 正 值 秋 收 時 節 , 台 灣 民 間 也 同 時 在 這 一 天 祭 拜 土 地 公 , 以 求 來 年 有 更 好 的 收 成 。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03: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907000051KK0026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