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馬禮遜對華人的影響
如果說1582年明朝末年來華的利瑪竇,是具影響力的天主教傳教士;那麼,英國的馬禮遜就是具影響力的入華新教傳教士了。他的影響力,不只是傳教的工作,也在於把西方文明和科技新學介紹給中國人。
首先,馬禮遜到中國宣教,也創立教會,讓更多中國人認識基督教。中國禁止傳教,他艱辛地工作了27年。初期只有蔡高一人受洗,而27載的宣教工作,到1834年去世,也不過見到十人皈信基督教。可是,馬禮遜卻是不折不扣的中國宣教開路先鋒。
馬禮遜看重研究中文的裝備,又繙譯不少英文作品。經過12年零三個月的時間,馬禮遜終於完成全本中文新舊約聖經的翻譯。當中有米憐協助翻譯《約伯記》、舊約歷史書部分;而馬禮遜則負責舊約聖經其中26卷書,及新約聖經其中13 卷書。接著有《華英字典》 及多種繙譯工作,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有重大貢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顧長聲,在他所著作的《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中指出︰“基督教的聖經全部譯成漢文在中國開始傳播……是由基督教(新教)把它初步譯成了。基督教的全部教義得以完整地介紹給中國,馬禮遜是第一人。”
另外,理雅各博士受馬禮遜影響,繙譯《十三經》為英文(由王韜協助)。此外,其他各國的傳教士後來多有成為漢學者,如英國的麥都思、湛約翰;美國的裨治文、衛三畏等皆直接或間接受馬禮遜影響。後來的傳教士,如李提犘太,更協助創立廣學會,從事繙譯傳教的書籍及介紹西洋文化學術的專書,對中國近代思想與科學,均有極大影響。
由於在中國傳教十分困難,馬禮遜便組織“恆河外傳教會”,以馬來半島上的馬六甲為根據地,透過辦學及出版刊物等方法傳教。馬六甲離中國不遠,海路交通方便,華人又多。因此,米憐就負責在馬六甲辦學,而馬禮遜則主力在澳門及南洋華人中傳教。
馬禮遜與米憐牧師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培養華人以作傳教準備,他是教會在華人社會中辦學、訓練華籍人才之始。其後英華書院遷移至香港,後來教會辦學之風甚盛,如基督教所辦的燕京大學及聖約翰大學,均負時譽。
1815年8月5日,由馬禮遜與米憐編的中文定期刊物《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在馬六甲創刊,及設立印刷所,出版中外文刊物,一方面在華人中,培養返回中國內地傳道的人才,另一方面為外籍人傳授中國文化,特別是培訓掌握通曉中國語言能力的人才,為將來前往中國提供條件。在傳教士創辦的刊物中,以《察世俗》(1815-1821)為最早。這也是迄今為止,報刊界公認近代中文報刊,創始的標誌性刊物。
以上參考來自
http://www.bridge.org.my/gospel/n9-04.htm
馬氏在歐洲提倡研究中文,又繙譯不少英文作品,溝通中西文化。他的中文成就,可說是歐洲漢學家的第一人。他完成第一部中文的《新舊約聖經》、《華英字典》及多種繙譯工作,於中西文化的溝通,有著重大貢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顧長聲,在他所著作的《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中指出︰「基督教的聖經全部譯成漢文在中國開始傳播,這是天主教在華活動了二百多年所沒有做的事,而由基督教(新教)把它初步譯成了。基督教的全部教義得以完整地介紹給中國,馬禮遜是第一人。」可見馬禮遜貢獻之大。另外,理雅各博士之繼起繙譯《四書》為英文,並牛津大學中文系教授。此外,其他各國的傳教士後來成為漢學家者亦輩出。如英國的麥都思、湛約翰;美國的裨治文、衛三畏等皆有直接或簡接地受其影響,於中西文化交流有莫大貢獻。後來的傳教士,如李提犘太,更協助創立廣學會,從事繙譯刊印傳教的書籍及紹西洋文化學術的專書,對中國近代思想與科學,均有極大影響。
馬氏與米憐牧師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培養華人以作傳教之準備,為教會在華人社會中辦學、訓練華籍人才之始。其後英華書院遷移來香港,為香港及近代中國培養了不少人少。後來教會辦學之風甚盛,如基督教所辦之燕京大學及聖金會的聖約翰大學,均負時譽,對於我國近代社會、文化及科學,有莫大之貢獻。到1875年左右,基督教傳教士在華所開辦的學校約有350所,學生有6000人。同時,留學到外國的風氣漸漸開始,最初的留學生為馬禮遜學堂的三名高年級學生容閎、黃寬、黃勝。對於教育方面,有助作育英才,馬禮遜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努力,貢獻甚大。
以上參考資料來自
http://hk.geocities.com/joseph82dec/malishu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