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在中秋要吃團圓飯?

2008-09-07 1:27 am
爲什麽在中秋要吃團圓飯?

回答 (3)

2008-09-07 5:28 pm
✔ 最佳答案
今年的農歷八月十五(9月25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按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為“仲秋”,故中秋節又稱“仲秋節”、“八月節”、“八月半”。中秋節有拜“月神娘娘”、拜“太陰星君”,祭月、賞月、走月、挂彩燈、吃月餅、吃團圓飯、供兔兒爺、飲桂花酒等民俗,故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月餅節”,生性幽默的胡同老爺子有時還戲稱為“兔兒爺節”。
“中秋”一詞,始見于《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中秋節起源于古代對“月神”的祭祀活動。祭月淵源于遠古初民對月的崇拜,他們把天體中的月人格化,成為“月神”。歷代皇朝稱月神為夜明之神,道教興起以後稱月神為太陰星君。由于嫦娥奔月等眾多神話故事之傳播,民間多認為月神就是嫦娥,並稱其為月姑、月姐。故八月十五有設案祭拜“月神娘娘”之習俗,道觀裏這一天則焚香祈祀拜太陰星君。
在老北京,自明代起建了天、地、日、月、社稷五壇,其中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阜外建了月壇(亦稱夕月壇)。月壇由拜月壇、具服殿、神廚等建築組成,成為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祈祀夜明之神和天上諸星宿神煞之處,月壇現在已經成為北京重要的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
在民間有王府貴族祭月,文人墨客賞月、咏月,平民百姓家拜月、闔家賞月、婦女走月亮的習俗。明清民國時期北京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也在中秋夜前往當時風景極佳的西直門外的長河、東便門外的二閘等地,登臨岸邊的酒樓茶肆或者去什剎海、陶然亭、天寧寺等名勝廟宇的亭閣殿堂臨窗賞月、品茗飲酒、吟詩談詞、歡敘玩樂,至夜方歸。四合院裏的人家在庭院裏拜月後亦坐在明月光下,賞月吃團圓飯,吃象徵團圓和美的月餅和分吃團圓蒸餅。這正應了一句俗語:“心到神知,上供人吃。”有一首北平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節,家家戶戶把月餅切,香蠟紙馬兔兒爺,猜拳行令同賞月。”極生動地概括了四合院裏歡度中秋佳節時的情景。俗語裏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所以四合院裏拜“月神娘娘”都由主婦們主祭,在月圓之夜祈盼全家幸福美滿,團團圓圓、吉祥如意,因而吃月餅又被稱作吃團圓餅,中秋節又稱為團圓節。月有缺有圓,人也有窮富之分。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老北京時度中秋節,未必家家都能團團圓圓,家家都能如此歡樂。舊京時那些窮苦的百姓,過中秋節如同鬼門關一樣,放高利貸者常趁中秋節之機上門要賬,中秋節是過去債主上門的傳統三節之一(另兩節為五月五端午節和臘月三十)。在《都門雜咏》中有一首《中秋搪賬》的詩:“中秋佳節月通宵,債主盈門不肯饒。老幼停杯聲寂寂,團圓酒飲在明朝。”為躲債離家出走或被逼而投河上吊者時見報端,這當然談不上團圓節了,這些舊時的往事,年輕一代當然不得而知。憶苦思甜往事如雲而過,如今的幸福生活正像甜月餅又抹上了蜂蜜,甜上加甜。
舊京中秋的民俗尚有很多,可如今只剩下吃月餅的食俗了。當八月十五團圓節之際,忙碌的年輕人可別忘了回家“團圓”,看望父母長輩。在皎潔的月光下,陪伴父母去北海、昆明湖泛舟,去盧溝曉月,去香山探月,賞皓月聚親情,實乃其樂融融的美事。正是:月好共傳唯此夜(白居易),最是團圓乃中秋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godpp.gov.cn/misc/2007-09/23/content_11227631.htm
參考: 天之心
2008-09-07 1:39 am
有無聽過中國人有句說話:
人月兩團圓,
所以中國人都會有個習俗,
在中秋節吃團圓飯,
希望一家人能團團圓圓.


收錄日期: 2021-04-16 14:03: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906000051KK0194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