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有咩特色

2008-09-06 9:26 pm
萬里長城有咩特色(60-100字)

回答 (5)

2008-09-06 9:46 pm
✔ 最佳答案
萬里長城的構建以「因地制宜」為基本法則,運用地理天險來防禦敵方,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又利於防守;萬里長城主要由關隘、城牆和樓台、烽燧所組成,「關隘」是邊界上的要塞隘口、「城牆」與「樓台」具有進出關口、觀察指揮和防禦敵方的功能、「烽燧」即烽火台作為傳遞情報之用,另外還有城障、僵落和虎落等防禦設施,讓萬里長城的防禦功能達到最大功效。萬里長城的修築從春秋戰國到明末歷代修建的技術及方式有不相同,在北魏時代是磚石結構的長城,而明代則是磚砌、石砌及磚石混砌,所以各段長城皆擁有不同獨特風格的面貌,吸引許多遊客前來觀光,體驗北京長城的塞內外風光。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參考: travel
2008-09-06 11:04 pm
萬里長城圖片
------中國渤海之山海關到甘肅省之嘉峪關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好多年前,中國的長城便已被稱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它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建成萬里長城。後經歷代王朝陸續修築,漢、明兩代修築的規模更大得驚人,現存的長城為明朝所修築由渤海之山海關伸展到甘肅省之嘉峪關,長城平均高度為7.8米,平均底部闊6.5米,而頂部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設一座長方形石台作為瞭望之用。

萬里長城的作用: 由於北方遊牧民族擅長於騎射,於馬上作戰能收於自如,在開闊的地方上縱橫馳騁,勢不可擋,但攻堅步兵非其所長,故以堅固高聳城牆阻擋,能迫之捨長就短。當我國受外敵入侵,兵士便燃狼煙報警,數小時內便可將朋襲消息傳到千里之外,使防區和中央朝廷能掌握軍情,進行進一步行動。

萬里長城的材質: 建造長城的材質主要為土、木、石、瓦件等,而歷代皇帝都以”因地形,用險制塞”作築城原則,利用地勢,如在兩山之間的狹口、河谷會合轉折處、平川往來必經之處等,這麼一來就能控制險要,又能節省人力材料。









圖片參考:http://hk.wrs.yahoo.com/_ylt=A3xsaCQXKMJIvsgAuy2.ygt./SIG=129g1575q/EXP=1220770199/**http%3A//static.flickr.com/134/402705236_7b0d8b898a.jpg
2008-09-06 10:41 pm
萬里長城的構建運用地理天險來防禦敵方,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利於防守;萬里長城由關隘、城牆和樓台、烽燧所組成,「關隘」是邊界上的要塞隘口、「城牆」與「樓台」有進出關口、觀察指揮和防禦敵方的功能、「烽燧」即烽火台作為傳遞情報之用,另外還有城障、僵落和虎落等防禦設施,讓萬里長城的防禦功能達到最大功效。
萬里長城的修築從春秋戰國到明末歷代修建的技術及方式不相同,在北魏時代是磚石結構的長城,而明代是磚砌、石砌及磚石混砌,所以各段長城皆擁有獨特風格的面貌。
2008-09-06 10:22 pm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好多年前,中國的長城便已被稱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它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建成萬里長城。後經歷代王朝陸續修築,漢、明兩代修築的規模更大得驚人,現存的長城為明朝所修築由渤海之山海關伸展到甘肅省之嘉峪關,長城平均高度為7.8米,平均底部闊6.5米,而頂部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設一座長方形石台作為瞭望之用。



萬里長城的作用: 由於北方遊牧民族擅長於騎射,於馬上作戰能收於自如,在開闊的地方上縱橫馳騁,勢不可擋,但攻堅步兵非其所長,故以堅固高聳城牆阻擋,能迫之捨長就短。當我國受外敵入侵,兵士便燃狼煙報警,數小時內便可將朋襲消息傳到千里之外,使防區和中央朝廷能掌握軍情,進行進一步行動。



萬里長城的材質: 建造長城的材質主要為土、木、石、瓦件等,而歷代皇帝都以”因地形,用險制塞”作築城原則,利用地勢,如在兩山之間的狹口、河谷會合轉折處、平川往來必經之處等,這麼一來就能控制險要,又能節省人力材料。
2008-09-06 9:54 pm
萬里長城全長7,300多公里,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巨型結構。自長城建成於秦代,為中國提供了一道人造軍事防線,長城以北為關外以南稱為關內。長城是全球唯一能於月球用肉眼看到的人造建築。


*長城更是中國的象徵,連國歌亦有提及!
*長城上的"不到長城非好漢"石碑亦是登長城必到之地!
參考: wikipedia & myself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03: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906000051KK010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