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食肉菌”,其實並非指單一種細菌。
食肉菌(flesh-eating bacteria)是會指引起“壞死性筋膜炎”的一些混合病菌,因這些病菌感染皮下的的筋膜引起發炎,臨床病程快速而嚴重,死亡率高,所以稱這些細菌為食肉菌。
壞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是一種嚴重感染,近年世界各地的報告均顯示,這種死亡率可以達到50%的疾病正有增加的趨勢。過去5年內,瑪麗醫院曾經治療過六十多位患者,其中最常見的致病原是:
● 甲型化膿鏈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 pyogenes ) 和
● 創傷弧菌 (Vibrio vulnificus),後者多見於曾經接觸海水的病人。
其他的病菌有:
● 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 大腸桿菌 (E. coli)
● 肺炎克雷伯菌 (K. pneumoniae)
● 沙門氏菌 (Salmonella)
● 擬桿菌屬 (Bacteroides)
● 梭狀芽孢桿菌屬 (Clostridium)
以下說說“創傷弧菌壞死性筋膜炎”,因為是有預防措施避免感染的。
【創傷弧菌壞死性筋膜炎】
壞死性筋膜炎常被稱為「食肉菌感染」,是一種軟組織及筋膜 (覆蓋肌肉表面的一層組織) 的嚴重細菌感染。壞死性筋膜炎能破壞身體組織,引致病者於十二至二十四小時內死亡。約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患者會致命。壞死性筋膜炎可由不同的細菌引致,最常見的是甲類鏈球菌,常存於健康人士的咽喉或皮膚。創傷弧菌也可以引致壞死性筋膜炎。
【創傷弧菌( Vibrio vulnificus )感染】
創傷弧菌與霍亂弧菌屬於同一細菌類別,它通常存在於和暖的海水。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資料,創傷弧菌感染是季節性的感染;超過百分之八十五的個案發生於五月至十月間。環境性因素,如和暖的鹹水,能增加貝殼類海產內創傷菌的數目。
【傳播途徑】
● 當皮膚的傷口或軟組織接觸到存在於海水或海產內的細菌時,便可能會引致傷口感染。
● 進食生或未徹底煮熟的貝殼類海產或其他海鮮,尤其是由和暖海水中捕獲的蠔。
● 沒有資料顯示創傷弧菌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 高危組別
任何人士都可能因創傷弧菌而引致傷口感染,但患者如本身有其他疾病,尤其是肝病,便可能引致血液感染及嚴重的併發症。
【臨床病徵】
創傷弧菌可引致傷口或軟組織感染。臨床病徵跟其他壞死性筋膜炎相類似,患者傷口會有劇痛、紅腫及急速的組織壞死。紅腫可源自一個細小的傷口,如割傷或瘀傷,但亦有些個案沒有任何明顯的感染源頭。
患者如本身有其他疾病,尤其是肝病,便可能引致血液感染,病徵為發燒、發冷、血壓下降、皮膚出現水泡,嚴重者會引致死亡。在健康人士中,它可以引致腹瀉、嘔吐及肚痛。此病患者需盡快入院接受診治。
【潛伏期】
通常為12至72小時。
【染病後果】
患者如本身患有肝病,便可能引致血液感染,死亡率高達50%。康復後一般沒有後遺症。
【治療】
應立即接受適當的抗生素治療。為了控制病情,患者或需接受外科手術。
【預防措施】
● 預防創傷弧菌感染,尤其是一些患有免疫系統疾病及肝病患者應注意:
● 避免讓未經包紮的傷口或破損的皮膚接觸海水或鹹水。
● 徹底清潔及妥善包紮傷口。
● 處理生的海鮮時,應使用保護衣物,如手套。
● 徹底煮熟海產,特別是貝類海產,如蠔、蜆及青口等。
● 烹調貝類海產時,應煮至貝殼打開後才進食;及應妥善將熟食和生的海產分開處理,以免交叉染。
● 如患者出現受到感染的病徵,例如皮膚紅腫、疼痛及含膿等,應立即求醫。
疾病名稱(中): 破傷風
圖片參考:
http://health.atnext.com/templates/images/re_art.gif
疾病名稱(英): Tetanus
簡介
破傷風的死亡率相當高。入侵人體的破傷風菌會製造毒素,損壞腦神經及交感神經系統,造成脈搏及血壓不正常、痙攣及肌肉抽筋,嚴重的更會引致窒息死亡。
病徵
病徵包括上、下顎及頸部肌肉攣縮及疼痛,嚴重者會影響呼吸道肌肉,病人難以呼吸。
成因
破傷風菌存在於大自然環境中,如泥土等,若不小心受傷,傷口有機會感染,感染後細菌或轉化為毒素,破壞神經系統。不少感染破傷風的個案均為吸毒人士,相信與注射毒品時不清潔,傷口感染破傷風病菌所致。
預防方法
若受傷傷口較大,或傷口不清潔,均要注射預防疫苗,而現時幼兒也有破傷風防疫注射。
治療方法
患者要注射菌免疫球蛋白,並配合使用抗生素消滅細菌。另外,亦需要注射肌肉鬆弛劑以減輕肌肉痙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