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此對話乃孔子對行事魯莽弟子子路之告誡,告誡他在修德(仁、知、信、直、勇、剛)之時莫忘學。此語亦可視為對一般人勸學之良規。
既明“好學”原因,如何做方可謂“好學”耶?查《論語》書中,曾被孔子許為好學者僅三人,即孔子本人、顏淵與孔文子。其原文如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故而,依(《論語》)對此三人學行之記述,可將孔門所謂“好學”之表現概括如下:
之一:“好問”。如所周知,學問自問題來,無問題,一切知識、思想皆無從談起。故好學者必好問。《論語》中所言三好學者皆為“好問”之典範。若孔文子,能做到“不恥下問”;若顏淵,能做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若孔子,能做到“入太廟,每事問”。最能體現孔子“好問”傾向者乃孔子的求師思想。《論語》中有雲:“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曰:“衛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之二:“改過”。能夠切實糾正自身過錯乃好學之重要表現。對改過之重要性,孔子曾反復言之。他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猶也。”此句大抵說,好學者乃勇於改過之人。其高足顏淵,乃“改過”之典範,最為他人所難企及者乃其能做到“不貳過”。
之三:“足發”,即善於發揮,不拘泥于從師所學之義。在此方面,顏淵及孔子本人堪稱模範。如顏淵,孔子曾稱道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興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高足子貢贊顏淵為“聞一知十”者,自己僅“聞一知二”者。又,孔子本人亦長於發揮,他曾講:“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之四:“一貫”。一貫乃“一以貫之”之縮略語。其大意謂,人所學知識須有一中心思想,僅片斷、零星知識尚不足以謂之“學”。《論語》中關涉“一貫”之記述頗多,如:“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歟?’對曰:‘然,非歟?’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又,孔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之說,亦可謂一貫思想之表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