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仁、論君子,第五段大義!!!

2008-09-03 4:00 am
顏 淵 問 仁 。 子 曰: 「克 己 復 禮 為 仁 。 一 日 克 己 復 禮 , 天 下 歸 仁 焉 。 為 仁 由 己 , 而 由 人 乎 哉 ?」 顏 淵 曰 : 「請 問 其目 。」 子 曰 : 「 非 禮 勿 視 , 非 禮 勿 聽 , 非 禮 勿 言 , 非 禮 勿 動 。」 顏 淵 曰 : 「回 雖 不 敏 , 請 事 斯 語矣 。」

( 《 顏 淵 》 第 十 二 )

樊 遲 問 仁 。 子 曰: 「 居 處 恭 , 執 事 敬 , 與 人 忠 。 雖 之 夷 狄 , 不 可 棄 也 。」

( 《 子 路 》 第 十 三 )


(1)顏淵和樊遲問仁,孔子分別怎樣回答?

(2)為什麼他對兩人的答覆并不相同?

(3)試列舉兩組排比句並略述其作用。

回答 (1)

2008-09-04 10:50 pm
✔ 最佳答案
1. 顏淵和樊遲問仁,孔子分別怎樣回答?
顏淵問仁,孔子起初提出為「仁」之綱領:「克己復禮」,讓學生先作思考。繼而顏淵再就此問題追問時,孔子才詳加說明:「為仁」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行合乎禮;強調實行仁德全靠自己;凡是不合禮的,就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樊遲問仁,孔子說仁者平日容貌端正莊嚴,做事謹慎認真,與人交往忠實誠懇。就算到了文化落後的地方,也不可放棄這些原則。孔子直接地說出「行仁」之具體方法。
2. 為什麼他對兩人的答覆并不相同?
孔子教學除了能因材施教,注重個別開導,對學生所問,視各人性格修養程度之不同,而分別作答。亦能就學生的資質高下予以啟發。如在顏淵與樊遲之問仁都有不同之啟發方式。孔子知道顏淵領悟力強,修養工夫深,所以孔子答以「克己復禮」之義;樊遲領悟力不及顏淵,所以他只強調實踐「仁」的方式,這是孔子對一個「質」有餘而「文」不足的弟子的教導。至於樊遲,資質與學問皆不及顏淵,故孔子直接說出「行仁」之具體的行為細則和方法。
3. 試列舉兩組排比句並略述其作用。
第一組文中「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運用排比了排比句,當中的非禮勿是重複句。第二組文中「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也是運用了排比句。因為詞性結構類型是相似的,都是動作形容詞。運用排比句,這可加強文章的氣勢,令人有一氣呵成的感覺。加上句式勻稱,音節和諧有節奏感,亦可加強思想表現的深度。

網址提供:
http://ihouse.hkedcity.net/~sp1400/curriculum/department/chin/chnlng/Syllabus/Hkcee/Chapter/506.htm
參考: 網上+自己意見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02: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902000051KK018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