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辭之爭系列:儒學的盾矛題:「父為子隱」還是「大義滅親」?

2008-09-02 3:12 am
近日,陳水扁一家的貪污舞弊、洗黑錢案,讓人不禁聯想起孔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見《論語‧子路》,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112300430)及孟子的「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見香港會考中文科範文《齊桓晉文之事章》,http://www.geocities.com/enchantedforest/glade/6140/form5chinese_chapter20.htm)。

因為家父也是一個曾為共產黨官員洗清黑錢、提供賄賂的人,真的想知道,當知道了家人違法之後,到底應該抱著「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那樣,為家人隱瞞罪行的觀念,還是抱著「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那樣的「大義滅親」的觀念呢?

另外,講到罪行,我想將罪行分為輕、中、重三級,以作討論。輕者,為中國人常犯的小是小非,即判刑為半年以下的罪行,如虐兒、虐妻、瞞稅、走私、詐騙等;重者,為大是大非,即可以判鉖身監的罪行,如殺人、強姦、販毒等;中者,為兩者之間。
更新1:

有心聲數則,因與問題無關,故放於意見之內。

更新2:

致回答者: QQ (回答時間: 2008-09-01 22:33:40) 為回應閣下回應小弟與題無關的心聲2的言論,為心聲2內就《李天命的思考藝術》的引文作出了補充,載於意見之內(意見#006及#007)。 另外,閣下以「地球在動」及「地球不動」的例子,作為「引發爭論的因『素』(不好意思,之前小弟打錯了字 ,應該是「因素」,而不是「因毒」),在於人的處境和立場。」的原因,這涉及到物理學的「事實認知」問題,與本題所希望了解的有關哲學上的「道價判斷」、「價值判斷」問題之相聯性不太,希望閣下能再作補充說明。

更新3:

另外,閣下的「地球在動?」的觀點,令人想到佛學之中,有「帆動?風動?仁者(二人)心動!」的故事。 不過,本人雖然嚮往佛學,但自問自己未能如佛說中的「超脫」,還是俗人一名(不是妄自菲薄,而是自知之明),在「情」與「義」出現「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人生決擇時,希望得到一些啟發與指引,希望能提供較為具體的意見,以作參考。

更新4:

誠與閣下所言:「罪重的,『道』之理力用也許會大於『親』之理,大義滅親,是無可奈何的決擇。」這是「無可奈何」的決擇。至於閣下此話,是否指出,閣下認同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之上,我們應該選擇上「大義滅親」這個「無可奈何」的決定呢?

更新5:

另外,本人真的覺得「Life is a paradox and it doesn't make much sense」(引自Madonna的歌《Like it or not?》)在大是大非決擇上,若選上了「大義滅親」之概念,又如何未平衡、克服從世俗中,那「無情」、「不孝」、「忘恩負義」的指摘與壓力呢?畢竟,人是群居的動物,希望得到世人的認同,這是人的本性(見《人性的弱點》一書,英文原名《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people》,作者:Dale Carnegie)。

更新6:

另外,邏輯學者(如李天命先生)也是「哲學家」來的。他在書中引用「黑房找尋不存在的黑貓」的譬喻,亦是在提省、諷刺著自己的。

更新7:

致回答者 (2008-09-02 21:57:33 ~ 22:29:16 的補充) 閣下提到:「誤以為大義滅親就等同於無情無義」。 其實,我自小就覺得,武俠小說中所講到與被世人所不恥的情人或親人「隱姓埋名」、「浪跡天涯」是一個折衷的做法。因為,正如閣下所講的「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的故事,我也認同「辜息養奸、縱容養惡」的道理的,我亦不能接受自己任由自己的親人繼續做一些傷天害理的惡行。 提出此問,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怎樣處理情義兩難全的局面而已。

更新8:

還記得先母以前反對家父剝削工人、行賄、走私、逃稅等事宜上,在家中爭吵不斷,當時我已剛剛大學畢業,卻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不能幫忙。先母離世多年,心中的遺憾亦難以忘懷。 老實說,平常心,真的是談何容易。在情義兩難全的矛盾下,現在,我只能希望可以做到「擇善固執」而已。 孟子說:「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請君度之。」只是,如何權衡那者較為重要,重情較為善,還是重義、重法較為善,還是苦惱莫明。

更新9:

另外,跟回答者QQ講一些與題無關的題外話,因為不能透過「知識+」的寄信功能寄信給他。講到李天命是否一個「無神論者」、反教宗、反基督之人?其實,並不是。他亦多次在他的著作中略提他十分欣賞基督教的大部份導人為善的教義的。 我多次引用李天命的著作,是因為我也挺欣賞他的立論與辯才,尤其是反對盲目迷信宗教的一些論述。個人覺得,他對基督教的批評,較具爭議性,如果閣下有時間及興趣的話,可以看看他另一本著作《從思考到思考之上》中的《思方折土輪》,當中狠批「法輪功」的歪理,雖然行文措詞極為尖酸刻薄,但立論嚴謹,頗有學習價值。

回答 (4)

2008-09-02 6:33 am
✔ 最佳答案
在回應你的問題之前 , 想先回應你的心聲 ,

人與人之間的論爭,每多屬於『言辭之爭』,
即由於用語的歧義、曖昧等因毒而引起的論爭。……

言辭之爭 , 不在於言辭本身 ,
言辭之因 , 就是事理 ,
事理之因 , 就是觀察 ,
觀察之因 , 就是思想的落點 ,

因此 , 用語本無歧義 , 曖昧 ,
引發爭論的因毒 , 在於人的處境和立場 ,

舉一個例子 ,

人處身於地上 , 不能認知地球在動 , 卻認知地球不動 ,
因此 , 這人說 : 地球不動 ,
這是人的思維 , 落於地上所觀察到的事理 ,
言辭 , 是依隨事理而來 ,

當人處身於太空 , 不能認知地球不動 , 卻認知地球在動 ,
因此 , 這人說 : 地球在動 ,
這是人的思維 , 落於太空所觀察到的事理 ,
言辭 , 是依隨事理而來 ,

現在 , 有兩個事理表述地球 ,
一者是 : 地球不動 ,
一者是 : 地球在動 ,
地球 , 是動 , 還是不動 ?
因此 , 就出現所謂的 " 言辭之爭 " ,

地球不動 , 沒錯 , 是從事理所得 ,
地球在動 , 亦沒錯 , 亦從事理所得 ,
故言辭本無歧義 , 亦非曖昧 ,

問題在於思想的落點不同 , 而有不同的結果 ,
地球是動不是動 , 本來不存在矛盾性 ,
之所以產生矛盾 ,

全因為人類以為有一個 " 絕對的真實事理 " 存在 ,

以為地球動 ( 或是不動 ) , 是絕對的 , 必然的 ,
亦由此 , 而引發爭論 ,

哲學家被喻為瞎子在黑房裏尋找一隻不存在的黑貓,

這個比喻 , 我認為大錯 ! ( 大師級唔係講咩都要信 )
作者先假設了黑貓是不存在 ,
因此論斷了哲學家毫毋邏輯思維 ,
若黑貓本來是不存在 , 哲學家何來 " 引因動機 " , 要尋黑貓 ?
哲學思維 , 非無中生有 ,
必以理推理 , 雖非眼看 , 卻能心明 ,

而神學家則被喻為自稱及被推舉為居然找到那隻貓的人
此比喻正確 ,

--------

回答正題 ,

其實 , 於地球一例中 , 已經找著答案了 ,

是包庇親人 , 還是大義滅親 ,
不過是人的思維落點而定之 ,

"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作者處身於父子關係立場看的事理 ,

"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
作者是放眼於國邦憂患立場看的事理 ,

父子包庇 , 其理在於 " 親 " , 故有理 ,
大義滅親 , 其理在於 " 道 " , 亦有理 ,
法治精神 , 其理在於 " 律 " , 都有理 ,
獨立看去 , 三者同樣有理 ,

然而
當包庇遇上法治 ,
" 律 " 必克制 " 親 " ,
故於法治精神 , 包庇視為有罪 ,

我們可以看到 ,
錯與對 , 有理沒有理 , 皆從相對性產生 ,
正如包庇對應於法治 ,
包庇就被視之為錯 ,

--------

你若問 ,
到底包庇好 , 還是大義滅親好 ,
就是看你自身的思想落點放於那處 ,
我不能代你回答 ,

-------

正如你所劃分 ,

罪輕的 ,
一般來說 , " 親 " 之理力用大於 " 道 " 之理 ,
故父愛子 , 子愛父之情 , 看得可能較重 ,

罪重的 ,
" 道 " 之理力用也許會大於 " 親 " 之理 ,
大義滅親 , 是無可奈何的決擇 ,


2008-09-02 21:57:33 補充:
再多的補充 , 恐怕也未能給你多點驚喜 ,

" 地球在動 " 的觀點 , 確實是哲學思維 ,
故此 , 推論出一個道理 :
" 世間沒有一個絕對客觀的事理存在 "

一切我們所定義的 , 都是依隨人的心思構造而立 ,
沒有人心 , 就沒有事理 , 故為相對性 ,

人心 , 無有定處 , 依物生念 ,
因此 , 心與物 , 本是一個體性 , 相依而有 ,

2008-09-02 21:59:49 補充:
回到你的問題 ,
估計你是想問 , " 道德價值應如何確立 " ,
於我個人的立場 ,
" 道德價值 , 沒有絕對客觀之標準 , "

若你妄想要將 " 包庇 " " 大義滅親 " 放於天秤 ,
看看誰個為重 ,
我想 , 是沒有一個絕對客觀的標準 ,
每個人的心思意念 , 都是一把秤 ,
量度事理的尺度 , 因人而異 ,

離開了人的思維 , 何來道德價值 ?

就是因為人對於道德價值觀念的絕對性不可得 , 不可尋 ,
因此 , 人往往迷情於有個 " 天理 " 來檢視世人 ,
( 有神論者尤為熱衷天理的絕對存有性 , 天理就是指神 )

2008-09-02 22:02:01 補充:
舉一個例子 ,
我們是處身於時間的巨輪中 ,
因此我們都能活動 ,
若問 , 時間停頓 , 事物將會有甚麽變化 ?
很多人會答 : 當時間停頓 , 人和事都會處於靜止狀態 ,
這就出現了思想上的謬誤 ,
謬誤一 : 人和事既然都靜止了 , 還有誰可以作觀察者 ?
謬誤二 : 時間既然停頓 , 何來還再有一個時間衡量事物靜止 ?

從上述例子 ,
人往往誤認為 , 離開人的思維 ,
還會有一個絕對且客觀的事理存在 ,

2008-09-02 22:04:10 補充:
是 " 包庇 " 的道德價值重要 , 還是 " 大義滅親 " 的道德價值重要 ,
我還是交回給閣下解決 ,
這世上 , 沒有一把 " 絕對客觀的天秤來衡量道德價值 " ,

魚與熊掌 , 二者碓實不能兼得 ,
故才有決擇 ,
人家不可能教你 " 斷情 " , 也不可能教你 " 絕義 " ,
抱歉 !

同樣地 , 我說大義滅親 , 無可奈何 ,
只是依隨屬世人一般的心念而解說 , 並非絕對 ,
或許有人喜好大義滅親 , 義不容辭 , 義無反顧 ,

2008-09-02 22:05:41 補充:
( 我說 :
罪輕的 , 一般來說 , " 親 " 之理力用大於 " 道 " 之理 ,
罪重的 , " 道 " 之理力用也許會大於 " 親 " 之理 )

這只是具體描述一般人的意念而已 ,
並非教人罪輕的 , 就要包庇 , 罪重的 , 就要大義滅親 ,
不要誤會 ,
我是無法幫你解決你自身的抉擇問題 ,

2008-09-02 22:06:02 補充:
( 在大是大非決擇上,若選上了「大義滅親」之概念,
又如何未平衡、克服從世俗中,
那「無情」、「不孝」、「忘恩負義」的指摘與壓力呢?)

人若以無情 , 不孝 , 忘恩負義之理使你不能平衡 ,
你就以 " 大愛大義 " 之理 , 化解心結 ,

2008-09-02 22:06:19 補充:
你有一個觀念偏差了 ,
將大義滅親看成絕對負面 ,
誤以為大義滅親就等同於無情無義 ,

又舉一個例子 :
小孩子愛偷東西 , 父親知道 , 仍包庇他 ,
父親以為自己有理 , 每每展示出父子情心 ,
小孩子長大了 , 變本加厲 ,
小時偷針 , 大時偷金 , 最終闖禍 ,
若父親一早大義滅親 ,
小孩子雖受到懲罰 ,
但長大後脫離了此等惡習 , 你認為不好嗎 ?

大義滅親之舉措 ,
同樣可以發自情 , 出自愛 ,

2008-09-02 22:06:44 補充:
我並不是叫你大義滅親 ,
事實上 , 我不會了解你的處境 ,
不能將我的理念強行用於你身上 ,

解決問題 , 還得要靠你自己的智慧 ,
比如承受力有多少 ? 後果會是如何 ?
魚與熊掌 , 面對決擇兩難時 , 確實很難決擇 ,

2008-09-02 22:09:21 補充:
--------

我不會理會李天命先生是甚麽人 ,
我只從他的理 , 求証是與非 ,
" 黑房找尋不存在的黑貓 " 比喻不好 ,

你說 :
對於好作言辭之爭的哲學家、神學家來說,
這個諷喻應有一帖清醒劑的作用

我認為他在清醒劑下了毒藥 ,
如果黑貓是比喻神 ,
他就是論斷了神是不存在 ,
他是沒有理據求証神 ( 那隻黑貓 ) 是不存在的 ,
同樣地 , 神學家也可以說 :
" 李天命被喻為瞎子在黑房裏尋找不到一隻存在的黑貓 "
黑貓存在不存在 , 在比喻中 , 是不可被預設的 ,

2008-09-02 22:09:35 補充:
我看過他的 " 哲道行者 " 的極一丁點兒部分 ,
他的理念看來是否定神的存在 ,
他於宗教的邏輯批判中 ,
並非全然有理 ,

或許 , 作者如你所說 , 是在提醒諷刺自己 ,
才在這個比喻上下毒藥 , 以毒攻毒 ,

2008-09-02 22:09:49 補充:
--------

屬「言辭之爭」與否,在於有沒有適當地釐清論斷的文義、意境及該論斷所適用的場合

其實 , 這就是說 :
思想的落點處 , 各人有各人之不同 ,
才做成所謂的 " 言辭之爭 " ,
又返回到 " 地球在動 " 的例子裏 ,

2008-09-02 22:24:49 補充:
多看佛學 , 對你心靈也許是有益的 ,

2008-09-02 22:29:16 補充:
不會教你包庇 , 也不會教你大義滅親 ,
無論你選擇了那一個 ,
心 , 盡量保持安穩 ,
以平常心面對一切難題 ,

2008-09-02 22:37:55 補充:
黑貓 ( 神 ) 是否存在 ?
你可以從佛學的 " 緣生法 " 求証 ,

2008-09-04 22:27:27 補充:
因文字太多 , 故在此回應 ,

( 提出此問,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怎樣處理情義兩難全的局面而已。)

你讀書很多 , 因此你的心意總依附於書授之道理 ,
我告訴過你世上沒有一個叫做 " 絕對客觀的事理 " ,
因此 , 在情與義的兩難困局下 , 你覺得無法取捨 ,
書本的知識 , 好像幫不了你 ,

其實 , 我想問 , 何必一定要取捨 ?

當你認為要重情 , 就要絕義 ,
當你認為要重義 , 就要忘情 ,
你若有此等觀念 , 我就告訴你 :
人家不可能教你忘情 , 亦不可能教你絕義 ,
這是依隨你對情義的觀念 , 作出的回應 ,

2008-09-04 22:28:27 補充:
儒釋道 , 皆有導人入善之法門 ,
道理很多 , 最終 , 離不開自然 ,
人若活得不自然 , 再多道理 , 都是煩惱 ,

讀書人 , 唔一定得著智慧 ,
引用佛家的一則故事 :

2008-09-04 22:28:38 補充:
藥山禪師在庭園中打坐 , 身邊坐了兩位弟子 ,
一位叫雲巖 , 一位叫道吾 ,
禪師忽然睜開眼 , 指著一枯一榮的兩棵樹 ,
先對道吾問道 :
" 那兩棵樹 , 你說是枯的好 , 還是榮的好 ? "
道吾回答 :
" 榮的好 , "
藥山禪師再問雲巖 :
" 你說 , 枯的好 , 榮的好 ? "
雲巖答道 :
" 枯的好 , "
這時 , 恰好一位侍者經過 ,
藥山禪師又以同樣的問題問 :
" 侍者 , 你說是枯的好 , 還是榮的好 ? "
侍者答道 :
" 枯的任他枯 , 榮的任他榮 ! "

2008-09-04 22:29:01 補充:
勘破紅塵俗事的榮枯色空的對待 ,
不思善 , 不思惡 ,
恁麽時 , 忘卻思維比擬的較量 ,
大道全體現前 !

文偃禪師有首詩 :

金屑眼中翳 , 衣珠法上塵 ,
已靈猶不重 , 佛視為何人 ?

2008-09-04 22:29:13 補充:
執著於情與義 , 使得自己心無安處 ,
情與義 , 既不能二者兼得 ,
捨其一 , 仍有所執 ,
何不統通瀉於虛空 ,
做一個自在常樂的人 ,
既無忘情之心 , 亦無絕義之意 ,

平常心 , 不是讀書讀出來的 ,
當然是談何容易 ,

2008-09-04 22:29:53 補充:
關於李天命先生 ,
本人感謝閣下對其作品推介 ,
他批判盲目迷信 , 實為好事 , 能助益反思 ,

原則上 , 基督教是導人向善的宗教 ,
只是執迷於人格化神的邪見慾念 ,
此等邪見思想 , 亦為惡的種子 ,
惡因已有 , 只是惡果未現而已 ,

基督教 , 可以是極邪惡的宗教 ,
2008-09-05 6:45 pm
建議請看法輪功原著《轉法輪》才能了解真相
2008-09-03 1:12 pm
阿渣:請參考---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90202592
知道自己的親人犯了罪,但基於許多原因我不舉報。我有觸犯香港法律嗎?
2008-09-02 3:20 am
心聲1:效法網友「智庫丫發」的做法(http://hk.knowledge.yahoo.com/my/my?show=HA00308741),將問題分成不同的系列。現有的系列如下:智在必得系列、炒冷飯系列、Recycle系列及明槍求擋系列。

心聲2:「言辭之爭」一詞,見於《李天命的思考藝術》一書:「人與人之間的論爭,每多屬於『言辭之爭』,即由於用語的歧義、曖昧等因毒而引起的論爭。……哲學家被喻為瞎子在黑房裏尋找一隻不存在的黑貓,而神學家則被喻為自稱及被推舉為居然找到那隻貓的人。」屬「言辭之爭」與否,在於有沒有適當地釐清論斷的文義、意境及該論斷所適用的場合。

2008-09-01 19:20:31 補充:
心聲3:本人曾見到有人感慨地質疑著:「『公道自在人心』?公道在哪?『清者自清』?濁者清濁不分。」 亦見到有人甚至慨嘆著:「世道昏昧,眾人本末倒置,不分是非,甚至對任何正氣凜然的言辭也連感知的能力也沒有。」更有人更慨嘆:「某地方因為有人執法不公、不明,讓垃圾、謠言、作弊、謾罵、不義行為充斥著,讓有識之士黯然,讓衛道之士嘆息。」或許,孰真孰假,孰是孰非,只好由廣大的民眾一同去作出見證了。

2008-09-01 19:20:45 補充:
又曾聽說:「真理越辯越明。」、「民主就是要由所有人一人一票的去投票來作決定。」為了不用再給如「扶正除奸聯盟」內那位自認作「虛毛囂藐」的「虛無飄渺」之類的仁兄再為我扣上一頂「一舊俾人洗左腦而又目光扭曲o既行屍走肉」之帽子,然後再收到句「你’d better off」的霉氣話,如果有多過一個答案出現,我將不會自選最佳答案,而跟各位一同投票。如果只得一個答案,我才會選為最佳答案。如果沒有人回答或我個人認為現有答案未夠完善的話,我會繼續用炒冷飯系列來重問。(心聲3完)

2008-09-01 19:21:01 補充:
心聲4:
「在文學修養中,語言學習是很重要的。沒有運用語言的事本,即無從表達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會有多少說服力。」
(節錄自老舍的《論文學語言及其他<人、物、語言>》)

建議回答者回答前先咀嚼以下引自季羨林先生的《季羨林自傳》(全文見:http://leoja.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_7439.html)內,有關學術研究經驗的引文:


關於進行科學研究的指導方針的想法。六七十年前胡適先生提出來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2008-09-01 19:21:07 補充:
求證要小心,要客觀,決不允許厭煩,更不允許馬虎。要從多層次、多角度上來求證,從而考驗……那一部份正確,那一部份又不正確。……事關學術良心,決不能含糊。……

不要騙自己,不要騙讀者。做到這一步,是有德。不則就是缺德。寫什麼東西,自己首先要相信。自己不相信而寫出來要讀者相信,不是缺德又是什麼呢?自己不懂而寫出來要讀者懂,不是缺德又是什麼呢?……

剽竊別人的看法或者資料,而不加以說明,那是小偷行為,斯下矣。……
」引文完(心聲4完)

2008-09-02 12:04:02 補充:
心聲2更正如下:

心聲2:「言辭之爭」一詞,見於《李天命的思考藝術‧思考與心魔‧導論:語害批判的實效架構》:「許多人光曉得一味講、講、講,而不曉得暫停下來,反省一下所講的到底是甚麼意思。無聊的爭論每多由此而起。『香港是否文化沙漠?』、『中國有沒有人權?』諸如此類的問題,未經釐清就爭論,其結果是可以預知的,那就是沒有結果。……人與人之間的論爭,每多屬於『言辭之爭』,即由於用語的歧義、曖昧等因素而引起的論爭。……

2008-09-02 12:04:24 補充:
哲學家被喻為瞎子在黑房裏尋找一隻不存在的黑貓,而神學家則被喻為自稱、被推舉為居然找到那隻貓的人。對於好作言辭之爭的哲學家、神學家來說,這個諷喻應有一帖清醒劑的作用。」

屬「言辭之爭」與否,在於有沒有適當地釐清論斷的文義、意境及該論斷所適用的場合。

(心聲2完)


收錄日期: 2021-04-21 18:06: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901000051KK019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