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典故

2008-08-31 11:45 pm
請問是誰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的呢?

回答 (3)

2008-09-08 10:48 am
✔ 最佳答案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典故,根本和司馬遷完全沒半點關係。司馬遷的確身體行力做出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行為,但他沒說過這樣的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原句應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網上對其出處有各種說法,計有:清代錢泳: 《履園叢話》中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五:“《眼鏡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 明代畫家董其昌: 《畫禪室隨筆》●卷二○畫訣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 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宋代水利專家劉彝: 《七經中義》(但找不到原句)。唐代杜甫:  如杜工部甫人謂不由萬里路不讀萬巻書。(清張延玉轉述)但我找到最早的典故,是來自西漢劉向的《說苑》,當中轉述春秋時代的一個《炳燭夜讀》的故事:”晉平公問樂師師曠:我已七十歲了,想學,恐怕太晚了吧。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說曰: 盲臣安敢戲其君? 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平公曰:善哉。我理解,炳燭之明,既是日月之光的延 續,也是生命之光的延續。吾年六十,老將至矣!惟平生有三願:登萬重山,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現行將退休,更要炳燭而行,要借炳燭之明,實現平生炳燭三遊之願。”相信這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早的典故。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應是近代改變原句意思的說法。因為在古時功名掛帥的日子,“萬官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把“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放在平等位置,已是很前衛,很難得的想法。不過近代一切都改變了,教師家長們再也不想自己的學生及兒子把自己鎖在書房裡“死鋤爛鋤”,而認為他們多遊歷,親身體驗這多姿多彩的世界,才能學會更多,才會改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勉勵他們。參考資料:http://www.jiujiang.gov.cn/news/fzlt/showpage.asp?ser=23637
2008-08-31 11:46 pm
是我媽媽說
他常對我說耶
2008-09-04 3:23 am
司馬遷讀萬卷書,走萬里路

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曾經就學於當時著名學者孔安國、董仲舒,跟他們學習《古文尚書》和《春秋》公羊學。司馬遷在這些大師的影響下,開拓了思路,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20歲那年,司馬遷為了對歷史和傳說進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開始了他的漫遊生活,他經過長江、淮河,到達浙江,在會稽山向當地人考察了大禹治水的傳說。為了尋找舜葬於九嶷山和遺跡,他跨過沅水、汀水來到九嶷山。他到齊魯舊地親至孔子的家鄉曲阜,瞻仰了孔子廟堂。司馬遷遊歷了祖國的名山大川。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向人們搜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為他後來撰寫《史記》準備了條件。


收錄日期: 2021-04-19 01:47: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831000051KK014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