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入''常識''

2008-08-31 6:55 am
活字印刷術]]係邊個發明架?!

回答 (3)

2008-08-31 6:57 am
✔ 最佳答案
活字印刷術係邊個發明架?!

答:北宋 畢昇
2008-08-31 7:03 am
誰發明活字印刷術?



答:畢昇(又作畢晟,?—約1051年),宋代發明家,首創活字版印刷術。北宋淮南路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宋朝的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記載了畢昇的活字印刷術。1990年秋,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睡獅山麓出土了一方墓碑,據考證為畢昇的墓碑。





未發明活字印刷術前,人們印刷,在木板上刻出凸起的反寫文字,然後刷上墨,再印在紙上。印一套書便要刻一套版,可能達數百塊,所刻的字卻不能重複使用,很浪費。到了北宋,一個名叫畢昇的印刷工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畢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的單字粒,用火燒硬,按每個字的音韻,排列在字庫內。



排版時,先在一塊鐵板上塗一層松香、蠟和紙灰,四周圍上鐵框,然後按照文稿把單字粒排在鐵板上,隨即放在火上燒。待蠟和松香燒熔後,便把字壓平。鐵板冷卻後,字就固定了,可以用來印刷。印完書後,把字拆開,留待下次使用。活字粒的發明使印刷更方便,既省時又省力。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是在十一世紀中期,中國北宋慶曆年間(西元1041-1048年)由畢昇所發明,畢昇所發明的活字以膠泥為原料製成,稱為泥活字印刷。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它比德國谷騰堡的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活字版的發明和發展,使人類得以享受方便、迅速、低成本的書籍及印刷產品。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的記載很少,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作了一段記載。書中記載畢昇應是名印刷的工匠,在長期的印刷工作中,發現了雕版時最大缺點就是每印一本書都要重新雕板,不但花費長時間,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雕刻一副活字,不足或毀損之部份則再刻製即可,活字版日後可以重複利用,日後則不必再重新再雕版一次,排版印刷將非常方便,也就是在此構想下,畢昇發明了活字版。沈括在《夢溪筆談》記載,畢昇死後,他生前所做的泥活字為沈括的侄子所收藏。很可惜的是畢昇的發明在當時並未受到好好的利用,而是日後由後人將其理念發揚光大。

2.傳入亞洲國家鄰近地區
我國古代印刷術,領先當時其他國家數百年,世界其他地區的印刷術都是由中國直接或間接所傳遞。我國古代與亞洲鄰近國家關係密切,印刷術的傳播便先傳入與我國關係密切的朝鮮,朝鮮與我國自古雙方文化交流頻繁,我國最早傳入朝鮮是由雕版印刷的佛經開始,現今世界上最早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印本,也是由中國所帶去。

活字印刷傳到朝鮮,開始也由泥活字(朝鮮稱為陶活字,因用土所燒製而成),而後為木活字。其中十三世紀時朝鮮歷史記載《古今詳定禮文》是以〝鑄字〞印刷,經學者考據,該〝鑄字〞可能是以銅活字來做印刷,所以銅活字可能是由朝鮮所發明,與西方國家相比提早了將近兩百年。而朝鮮印刷術方面,還有其他地方值得介紹,其字體部分要求嚴格,導致所印刷之產品,品質優秀,字體美觀.而其對紙與墨也特別的講究,所以印刷出之書籍產品,皆為上等。

中國印刷術何時傳入日本?現今說法分云,比較確信的說法是西元1088年所印的〝成唯識論〞,這是確有年代可考的雕版印刷品。元末時期,有相當多之中國人東渡至日本參與雕刻印刷,其中最有名為元末的陳孟榮與明初的俞良甫,於當時刻印了《春秋經傳集解》,《昌黎文集》等中國書籍,對日本文化與印刷發展有卓越貢獻。

日本的活字印刷開始於十六世紀末年,西元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將朝鮮的木活字,銅活字運至日本,日本獲得此一技術後,將全部《大藏經》六千三百多卷以活字印刷,這是用活字印刷的第一本《大藏經》。日本最早的版畫,為元寬四年(西元1246年)所刻製〝比丘六物圖〞日本版畫色彩鮮豔美麗,內容人物、風景、仕女接充滿民族色彩,相當受到人士喜愛。

東南亞各國的印刷術,如越南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也是由中國技術所傳去,因而越南受中國文化影響深遠.而菲律賓、印尼、泰國、馬來西亞、以及南洋其他地方,這些地區的因刷術發展皆由華僑於當地所建立.也對當地文化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傳入歐洲
中國印刷術由新疆、中亞、西亞傳入歐洲。西元九世紀回紇人居住地區位居中西雙方交通的樞紐,也是東西雙方文化交流必經的孔道。西元1902年至西元1907年在新疆土魯番遺址中發現,有大量古代印刷品文物,其中共有六種文字回紇文、漢文、梵文、西夏文、藏文、蒙文其中以回紇文、漢文、梵文三種最多。

元代時期,蒙古國力強盛,建立了橫跨歐亞兩洲的蒙古帝國,歐洲人最先看到中國的印刷品就是紙幣。藉由當時東西雙方文化經濟的交流傳入中亞各國,並再由波斯(今伊朗,古稱安息)與歐洲地區交流而傳入歐洲。

十五世紀後期及十六世紀早期,印刷術的傳播對西方的思想和社會都有深遠的影響,啟發西方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這是西方歐洲近代進步的一大動力。
2008-08-31 7:02 am
【活字印刷追源】
[北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 畢升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
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畢升是北宋中期的一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當時人稱布衣。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覆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複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裡,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藥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藥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藥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藥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裡,以備下次再用。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藥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 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我國的平民發明家畢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可是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我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跡,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裡。但是除開西夏文字的幾本推測為活字印刷的佛經外,中原地區無發現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01: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830000051KK029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