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佈局跳出香港
政府新思維走對路
圖片參考:
http://hk.l.yimg.com/hk.yimg.com/i/nws/partner/mp.gif
(明報)8月30日 星期六 05:10
【明報專訊】特區政府 與中央簽訂能源合作諒解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未來20年確保對港供應天然氣和核電,有關安排規模上雖然不能與上世紀60年代的東江之水越山來相提並論,不過備忘錄逐步落實之後,香港在取得天然氣和電力供應方面,縱使未致於可以高枕無憂,但是一定會較為踏實,有利於香港整體穩定。
輸氣遠超香港所需
再見藍天機會增加
備忘錄有4個重點,包括,(1)未來20年大亞灣核電廠續供電給香港,供電量不少於現時本港整體用電量的20%;(2)中海油 續從海南島附近的崖城氣田對港供氣多20年,每年不低於20億至25億立方米天然氣的水平,中電可續用現有管道設施輸氣到發電廠;(3)利用「西氣東輸」二線輸氣往深圳 大鏟島,延長16公里輸氣到龍鼓灘發電廠,2013年起每年輸氣量約10億立方米;(4)內地與本港可共同建設天然氣站,向香港供氣。
現在本港每年用於發電的天然氣,約需20億至25億立方米,根據備忘錄的安排,可提供多達30億至35億立方米,因此不僅確保足夠香港所需,還有空間讓本港減少高污染的燃煤發電,更多地轉用天然氣發電,改善本港的空氣質素,再見藍天的機會將大大增加。
另外,中電原本計劃耗資100億元在大鴉洲興建液化天然氣站,但是備忘錄確保本港所需天然氣之下,氣站變得沒有需要。中電的計劃是要向不同國家購氣,把氣體液化後,用船運到大鴉洲氣站,再還原為天然氣發電,其間轉折肯定增加不少成本,現在崖城持續供氣,西氣東輸直抵深圳後接駁來港,營運成本肯定大減。中電投資的氣站,堅持要有9.99%利潤保證,氣站告吹之後,中電增加約10億元利潤的計劃落空,用戶間接少交了這筆電費。
過去就本港電力供應,政府交由中電和港燈兩家電力公司,自行安排燃料事宜,這次由政府出面,與中央談妥天然氣供港,意義甚為重大。各國都在爭取能源,以本港幅員和對天然氣的需求,相對於龐大的國際市場,所佔份額極少。以西氣東輸涉及的中亞土庫曼斯坦為例,土國與中國簽訂的協議,是每年向中國輸送300億立方米天然氣,如果單憑香港之力,肯定不可能向土國購天然氣,但是只要香港與西氣東輸掛鈎,就宛如搭上順風車,盡得方便,成本也不致因為單打獨鬥而大增,可以說百利而無一害。
要做到這樣,必須要衝破思維上的桎梏。過去英國 管治香港的時候,能源政策是「操諸在我」,要確保供應,因此一應設施都要在香港範圍內,香港回歸11年之後,特區政府終於衝破孤島思維,把能源設施放在內地,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顯示本港與內地的結合,已經向更深層次發展。
兩地經濟應有機融合
上層建築須保持特色
從經濟、民生等領域而言,本港與內地的結合,迄今所見是本港盡得其利,當然基於一國兩制 ,在社會體制等上層建築領域,本港還是要保持特質和特色,除此以外,本港有機地與內地融合,是大勢所趨,也是前途之所繫。本港盡早參與內地的整體規劃,避免再出現從後跟上的局面,十分必要,因此政府必須加強調研,借助明年開始籌劃的國家「十二•五規劃」,積極開拓對香港和內地均有利的合作機會。
改變供電生態環境
引入競爭條件漸現
政府與中央簽訂的備忘錄,對於本港內部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改變了本港電力供應的生態環境。過去當本港電力需求持續增加,中電和港燈只需按照預測數據向政府提出增建發電廠,政府只能照批,因為香港別無其他電力供應來源,要靠兩電在港建廠。對兩電來說,這是一門必賺的生意,因為建設愈多電廠,資產值便愈大,他們每年可以賺取的准許利潤又與發電資產直接掛鈎,所以無論市民用電量增長多寡,電費也可以照加,從而令電力公司賺取更高的准許利潤。
備忘錄承諾了未來20年大亞灣核電廠供電給香港,而且「供電量不低於現有供電水平」,由於大亞灣核電廠會繼續擴建,廣東和廣西也在籌建更多核電廠,若有需要,其他核電廠當然也可以向香港供電。這樣一來,理論上,香港的電力供應不再單靠兩電在香港的發電廠了。看來引入競爭,以改變寡頭壟斷局面的條件,正在逐步形成。對於市民而言,這是好消息。
已簽訂的備忘錄,只是一個框架,還需大量後續工作,以落實有關細節,但是無論如何,本港在清潔能源使用、市民繳付較合理電費方面,不再是奢望,而特區政府願意跳出香港的思維,更是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