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估節日`

2008-08-29 5:42 am
1.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
總把新x換舊符,

2.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x,
x插茱萸少一人,

3. 重五山村好,
榴花忽已繁,
糭包分两髻,
艾x舶危冠,
舊俗方儲藥,
x軀x點丹,
日斜吾事畢,
一笑向杯盤,



1.咩節目?
2.日期
3.習俗
4.有關傳說(要簡短)

回答 (1)

2008-08-29 10:36 pm
✔ 最佳答案
1."春節"一般俗稱為"新年"或"過年",但古代多稱為"元辰"、"元正"、"正旦"或"元旦"等,意思是一年的第一個早晨。
"年"的概念,是與古代的天文節律與農作物生長的周期性緊密相聯的。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的循環往復,人們在取得好收成時,總要慶賀一番,久而久之就成為年中最重要的節日。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就有果實豐收和穀穗成熟的象徵意思。
關於春節過年的傳說,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關於"年獸"的說法,人們慶幸沒有被可怕的年獸吃掉而相互恭賀;二是玉皇大帝曾聽信讒言要四海龍王淹死人們,幸虧觀世音菩薩的搭救,才免除了人們的浩劫,所以大年初一時,人們見面時總要互道"新喜"。
在歷史上春節的時間並不一致。1911年辛亥革命後,曾採用西曆曆制,把西曆(即陽曆)一月一日稱為"新年"或"元旦",而將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2.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按照《易經》所述,"九"為陽數,兩九相重,是為"重九",即兩陽相重,故名"重陽"。
詩人屈原在《遠遊》中有"集重陽入帝宮兮"之描述,我們可知遠於戰國時代已有"重陽"的稱謂。根據文獻記載,西漢初年的宮廷已有過重陽的風尚──相傳劉邦死後,宮中侍女賈佩蘭被逐出宮外,下嫁扶風平民段儒為妻,曾對別人講過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有飲菊花酒、吃蓬餌(即重陽糕)和帶茱萸等祈求長壽的習俗。歷經魏晉南北朝,重陽節成為一個很受重視的節日,至唐更被皇室確立為正式的節日。
此後重陽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和射虎等種種習俗,歷代相沿且延續至今。重陽節經過兩千多年的變遷,保存著歷史上的各種習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多姿多彩內容豐富的節日。
3.關於端午節的源起,歷來眾說紛紜。早於東漢末年已有探索其源流典故的記載,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戰國時代詩人屈原;近人聞一多之《端午考》則認為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祭祀圖騰──"龍"的活動日,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用樹葉包裹,扔向水裏,並在急鼓聲中划著裝飾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競渡,後來此項活動演變為吃粽子和賽龍舟。其後亦有學者提出端午節是由遠古越人(今浙江紹興一帶)的新年演變而來的。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參考: chiculture


收錄日期: 2021-04-15 17:51: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828000051KK031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