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日文由來

2008-08-29 1:33 am
日本國內點講自己文字既來源?
就好似中國話係倉頡造字...

回答 (3)

2008-08-29 5:03 am
✔ 最佳答案
日本早的史書《古事記》就記載,於西晉時代,即公元280年左右。古朝鮮的百濟國中,有位叫王仁的學者,率領一班紡織工匠並帶同論語等經典來到日本,並將中國文化發揚開去。而古事記就稱呼他為「和邇吉師」。這便是日本自家歷史中最早的漢語記錄,而王仁便是日本的漢學始祖。

不過奇在此人一直只是日本單方面有歷史記載,朝鮮史冊從沒有一個相應「王仁」或「和邇吉師」的歷史人物。是《古事記》或朝鮮史錯就無從稽考,真相說不定所謂的「和邇吉師」其實是當時一班留學中土的日本學者統稱,他們學成歸來後便將知識傳授給國民,情況就如中國傳說的有巢氏及神農氏般。

南韓不是很喜歡沾中國歷史的光嗎?「日本漢學始祖是朝鮮人」這麼大的歷史功勞竟然不去爭,因為南韓怕日本不怕中國乎?認真怪哉。只是正如各位所知,記錄了日本最古老的歷史並不在《古事記》中,反而是中國自家的史書!例如兩漢的史書中都有記載過日本古人的記錄。
《前漢書》中的《地理志》曾記載:
「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雲。」
《後漢書》的第八十五卷《東夷列傳》亦有記錄: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安帝永初元年,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願請見。」
原來早在《古時記》前,中日都頗有交流。而且日本還向中國稱臣,所以要派官員向中國朝聖及進貢,既然要結交中國,那古日本的官員自然要學寫漢字,這是很合情理的推論,這麼算起來,漢字在日本的流傳比《古事記》的記載早了幾百年。

然而,當時的日本土地上並存有許多小國,學習中國文化的或許只是一少部份。所以到了「和邇吉師」時,漢語才於日本普及起來。而當中這幾百年間日本人可能發展過一些獨有的文字,但當漢字被傳入後,見其架構比自家文字更精密好用,再加上外交需要,所以久而久之變就將漢字當成自己的文字,再慢慢從中衍生出現在的日文了。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2008-08-28 21:04:45 補充:
通過文獻史料,日語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推古朝 (593~626)年。這以前,特別是在三世紀漢字傳入日本以前的情況目前還不清楚。從推古朝到奈良時代末期,日本文化處於較低的水平,還是與大陸剛剛接觸,學習中國文字,即中國文化的時代。這一時期的語言叫做「古代前期」日語。平安時代,其前期和後期的語言有所不同,但一般習慣上把它看成是一個整體階段,叫做「古代後期」日語。

2008-08-28 21:05:03 補充:
從平安時代向鐮倉時代過渡期間,日本武士階級的勢力開始抬頭,到南北朝時代(1336~1392年)平民意識增強,一直被卑視為俗語的語言引起了重視,到室町時代,出現了很多用俗語(口語)記載的文獻。因此,以南北朝時代為中心,包括鐮倉時代和室町時代的這一時期,日語發生了巨大變化,合在一起叫做「中世」。在日語史上,這一時期是由古代向近代過渡的轉折點,即是由古代向現代轉化的時期。

2008-08-28 21:05:15 補充:
1603年,德川家康把幕府設在江戶之後,江戶成了日本政治、文化的中心,江戶的方言開始發生質的變化,在日語中佔了優勢。在日語史上,把江戶時代的語言稱為「近世」日語。自明治維新開始,到現在叫做「近‧現代」。再這一百年間,日語的變化十分顯著。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整個社會的變革,語言生活以及語言實體都與前期有很大不同。

2008-08-28 21:05:29 補充:
1.漢字傳入前的日語

日語是怎樣形成的,它屬於哪個語言體系,這還是一個有待探討的「謎」。但日語是日本民族的語言,而且具有相當長的歷史,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日語語言體系的整個狀態及其變化,透過八世紀(奈良時代,710~784年)留下的豐富的語言資料可以得到考證。據史料記載,八世紀前後的語言與現代日語雖然在音韻、語法體系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並不存在明顯的斷層。也就是說,現代日語與八世紀的語言沒有根本的不同。

2008-08-28 21:05:39 補充:
根據奈良時期語言的情況,大致可以推測出奈良時代前的七、八百年,也就是繩文時代末期到彌生時代前的日語情況。因為在據現在2000年到2500年前的這一期間內,語言變化的速度是很緩慢的,如果在政治、文化上沒受到外民族的絕對影響,那一期間內的語言則不會發生大的變化,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強大的外民族入侵,日語至少從2500年前已經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體系了。

2008-08-28 21:06:03 補充:
2.漢字與日本文字的形成

日本人最初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日本文字的產生和形成,是在中國的文字傳入日本之後開始的。

公元前一世紀前後,日本人開始接觸漢字。據日本出土文物證明,當時中國的手工藝品已經傳入日本,其中許多金石器上,如銅鏡、印章以及貨幣等都有銘文。這些銘文是日本人最初接觸的漢字。日本人系統地學習漢字是從公元三世紀開始的。由古書之記載可得知漢字是經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並由日本的統治階級開始學起的。從公元三世紀到七世紀上半葉,是日本奴隸制度的發展時期。隨著中日兩國交往的不斷擴大,先進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社會的發展。

2008-08-28 21:06:19 補充:
由於兩國往來頻繁,佛教經典、儒家著作、文學及科技等各種漢文典籍大量傳入日本,日本人對漢字、漢文的學習和使用日益廣泛,漢字逐漸成了日本人記載語言的通用文字。由於中國語言和日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所以日本人在學習、理解以及使用漢字紀錄日語時,進行了種種不懈的努力。首先,日本人在學習漢語書籍時,模仿漢語發音來學習及識別漢字,久而久之,每個漢字都產生了日語式的讀音,這種讀音在後來被稱做漢字的「音讀」。同時,它們用日語思維解釋和理解漢語、漢字的意思,漸漸的添增了日語同義詞的讀音,這種讀音叫「訓讀」。

2008-08-28 21:06:33 補充:
這些漢字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適應了當時日語表達的需求,但它的形體畢竟是漢字,數量繁多,字體複雜,然後漢字的形體開始被簡化、省略,最後在十世紀時演變成日本文字的「平假名」和「片假名」。

2008-08-28 21:08:19 補充:
可到此參看︰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91403202
參考: marichi
2008-08-29 9:56 am
中國絕對不是倉頡造字

倉頡造字一說我們歸於:

可能是當代歷史古籍記載不全

倉頡應該是對造字有略多的貢獻

但造字絕不是他一人的成就

應是多人從多處流傳在予以統合
2008-08-29 3:28 am
歷史

究竟漢字甚麼時候從中國傳到日本沒有定論,不過一般認為,漢字是於西元5世紀隨著一些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這些經書的漢字當初是模仿中國僧侶的發音來讀,不過一套稱為「漢文」的書寫系統開始得以發展。漢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語獨有的助詞,讓日語使用者可以依從日語的語法去閱讀漢字寫成的文章。



當時日文並沒有書寫系統。後來發展出一套源自《萬葉集》、稱為萬葉假名的表音系統,萬葉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漢字,純粹假借它們的發音來表記日文詩歌。以草書書寫的萬葉假名後來演變成今日的平假名。當時不被允許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這套平假名來書寫日文。平安時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學都是以平假名來書寫的。片假名也是從差不多的方式發展的:寺廟裡面的學生把漢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來成為片假名,用來標注漢字的發音,還有漢文裡的日語助詞。



隨著日文書寫系統得以成熟和發展,如今漢字用於大部分名詞、形容詞和動詞,而平假名則用來書寫動詞詞尾(送假名)、純日語詞彙、或者表記漢字難寫的辭彙。平假名也用於標記日文漢字的讀音(振假名)、和書寫給漢字水準不夠的人為物件的讀物,如小孩、日語學習者的書籍。



片假名則由於它的方形結構,用於象聲詞和外來語。片假名用來書寫外來語的習慣來的比較晚,外來語原先是用漢字書寫表意的,如「煙草」代表“tabako”。不過現在反過來有許多外來語詞匯正在代替一般詞彙。有語言學家估計現今常用日語有3分之1是外來語及和制英語。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20: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828000051KK0224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