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十三經

2008-08-28 8:56 pm
《詩》、《書》、《易》、《周禮》、《儀禮》、《禮記》、
《公羊》、《穀梁》、《左傳》、《論語》、《孝經》、
《爾雅》再加上《孟子》,
以上統為中國文學裡的十三經
問,其每本為何人何時所著,內容又是在說什麼(每本約50字介紹)?
更新1:

麻煩貼來的資料請整哩, 太亂了眼睛都花了

回答 (4)

2008-08-28 10:14 pm
✔ 最佳答案
1.詩經(又稱詩.詩三百)

時代~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500~600間
作者~非一人一時之作.為長達500~600的集體創作

內容~詩經有所謂的(六義 )即風雅頌.賦比興
風雅頌指的是詩的內容~
風~有十五國風.為各國的民謠
雅~雅分大雅小雅.為朝惠饗宴的樂詩.多為士大夫所作
頌~送分商頌魯頌周頌.為宗廟祭祀歌舞的音樂

而賦比興則為詩的筆法


2.書經(又稱書.尚書)

時代~為上古史書.上起唐虞.下至春秋時代秦穆公時
作者~不出於一人之手.也不成於一時

內容~分虞夏書.商書.周書.為古代公文
體例有典.謨(計畫).訓.誥.誓.命六種
書經在漢代分有今文尚書(用隸書書寫).古文尚書(用先
秦文字書寫.為真正傳於先秦的上書.為漢景帝末魯懷王
壞孔子宅以廣其宮時挖出來的)但到了晉朝永嘉之亂時
全部亡失

現在看到的書經為東晉時梅賾上奏的~偽古文尚書~但因
其偽中有真.仍有一定價值

書經內容有極強的政治性.記述古代聖賢.發揮指導糾正
的功能


3.易經(又稱周易.易)

時代~經的部份作於西周初年
傳的部份作於春秋時代
作者~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畫六十四卦 作卦辭爻辭
的經.孔子作十翼 為易經的傳
(也有人說爻辭是周公所作)

內容~易有簡易.不易.變異三義
易經的經為占卜
易傳則為義理的哲學的探究


4.周禮(又稱周官)

時代~周朝
作者~周公

內容~為古文經
是周代統治天下所設的職官紀錄
(有一部分為空想.但也反映部分事實)

分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其中冬官亡失
後人以考工記補入


5.儀禮(又稱禮.士禮)

時代~約孔子前後
作者~不明

內容~記載古代貴族的人生禮儀
西漢學官所立的是今文儀禮.於禮書中獨占~經~的地位


6.禮記(又稱記.小戴記)

時代~先秦 漢初的儒者所作
作者~約出於孔子弟子與後學者之手

內容~為儀禮的補充資料.有壓過儀禮的傾向
可能為老師授儀禮時學生做的筆記
漢代戴聖選其中49篇.為禮記(小戴記)

或言哲理 政治制度 禮樂器物 生活儀節

~儀禮 周禮 禮記 合稱三禮~



7.公羊傳

時代作者~公羊高五世口傳 漢景帝十公羊壽和其母共同寫


內容~解釋春秋經為主 敘事極少 為純粹解經的傳 為今文經
採問答寫成 為最能表示春秋的微言大義


8.穀梁傳

時代~戰國
作者~穀梁赤

內容~釋春秋經為主 敘事極少 為今文經
採問答寫成 為春秋三傳中最被冷落的


9.左傳(又稱春秋內傳)

時代~魯國
作者~左丘明

內容~為以史印證 闡發 補充 訂正春秋經
為編年紀事 以魯史為中心
為春秋時期唯一有系統有別裁的史書


~左傳 穀梁傳 公羊傳合稱春秋三傳~


10.論語

時代~孔子後
作者~非出自一人之手 唯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

內容~孔子的應答之詞及孔仔自言與弟子自道之語
為孔門言行錄 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行事



11.孝經

時代~曾参及其後
作者~曾参或曾子門人

內容~以問答的方式闡明孝道
及各階級的人不同的行孝方式

唐玄宗做御注孝經 例來當政者多重視孝經 作為
治民工具

2008-08-28 14:21:53 補充:
12.爾雅

時代作者~孔子門人 貨曰周公初作 後人增補 貨曰秦漢間經師作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 且雜採多家多代

內容~將各地異言 方因 加以綜合整理以周王朝的標準語言加以訓示
以達統一殊文異語的目的

除有解經的意義外 又類似今日之辭典

2008-08-28 14:26:22 補充:
13.孟子

時代~戰國
作者~部分孟子親筆 萬張 公孫丑之徒加以編訂 又有再傳弟子加入的資料

內容~全書有七篇
闡述孟子學說 主張民貴君輕
因孟子評論心性問題 引發後代性善性惡說的重大爭議

~我打好久.....累~

2008-08-29 21:11:01 補充:
補充孝經

孝經的中心思想為以孝代替儒家的仁
參考: 我自己的整理, 我的整理, 我
2014-08-12 6:49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08-09-10 9:17 am
十三經注疏藝文印書館古書善本全套八冊特價優惠販售台北公館雅舍二手書店

十三經注疏全套八冊
裝訂:精裝
出版社:藝文印書館
八本內容:儀禮 周禮 論語 孝經 孟子 爾雅 周易 尚書 詩經 公羊傳 榖梁傳 左傳 禮記

來店自取優惠特價:2400元....欲購從速

雅舍二手書店
台北市羅斯福路3段266號2樓
營業時間:中午12點-晚上10點
電話:(02)2367-7194
2008-08-28 9:14 pm
《詩》包含西周及春秋時代的詩歌總集,分風雅頌三部分。《書》古代的公文案。《易》利用六十四各卦名,表示六十四個狀況或時機。《周禮》是戰國時代的建國理想規
劃。《儀禮》記載貴族一生中包括成年、婚、朝覲及喪祭等詳細禮節儀式。《禮記》利用人物說明禮節的來源和精神所在。《公羊》、《穀梁》直接闡述《春秋》中褒貶寓意。《左傳》鋪述史實,呈現《春秋》義理。《論語》記載孔子及門人的言論行事。《孝經》戰國時代儒者拖曾子之名所作,專論自天子至庶人事親行孝的要領。《爾雅》廣採古今異言、各地方言,而用周代標準語言予以詮釋。《孟子》記載孟子的言行事蹟。
國學即中國傳統文化的統稱,包括中國古代語言、文學、歷史、哲學、科技等方面的內容,大致而言,現在所謂的國學主要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和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研究對象的現代論著。 現代人學習和研究國學,其目的當然不在復古,而在於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知曉我們的根本,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序言中所言“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裡,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於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 對國學的學習和研究應分兩個層面討論。 一是學習。學習的目的著重於了解,即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概況,解決有什麼的問題。對現代人的大多數而言,這個是主要的方面。基於此,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主要著力點是閱讀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論著,進而閱讀一些經現代學者注譯過的國學經典。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論著有各種版本的“中國文學史”、“中國通史”、“中國哲學史”、“中國科學技術史”等,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各個方面和各個時期的介紹性作品,如“中國小說史”、“戰國史”及各種傳記等。如果不想再深入,到此也就可以了﹔如進一步深入,就要閱讀一些經現代學者注譯過的國學經典,以了解一些國學基本經典,知曉他們到底說了些什麼。這方面的東西很多, 研究國學可以分以下階段進行: 第一、蒙學。蒙學是古代文化的啟蒙教育,注重童蒙的識字、禮儀、常識和基本讀寫的訓練。我們研究蒙學當然不是為了這些,從蒙學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很重要的信息,主要是了解中國古典如何認識應具備的國學最基本素質、了解古代對國學自學門徑的基本認識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基本內容。 第二、小學。小學是古代漢語的總稱,古代語言是國學研究的基本工具,是國學研究的必備能力。對現代人而言,由於語言的差別,小學的修養是國學研究的主要障礙。 可以先學習現代語言學家編著的“古代漢語”教材如王力和胡裕樹先生各自編纂的《古代漢語》,以此為基礎研讀古代的小學經典。 第三、四書。“四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讀本與真正的國學入門內容。朱熹的《四書集注》是重點,並不是因為朱熹的《四書集注》比別的高明,而是它的不可比擬的文化地位,畢竟它是古代士子的應試教科書,其影響是深入骨髓的。四書通,就真正打開了國學之門,為以后的國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摸索出了治國學的一般方法。 第四、群經十三經”是統治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經典,經學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骨干門類。“十三經”不僅是儒家的經典,更是中傳統文化的思想源泉。經學的介紹性著作有周予同先生的《中國經學史講義》和皮錫瑞的《經學歷史》等十三經”主要有宋版“十三經”注疏和“十三經”清人注疏,前者主要體現十三經古義,后者體現有清一代經學家的研究成果。 第五、諸子。諸子是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的頭腦和精華,諸子的思想啟發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但真偽互現超過了經學,主要是因為古代學者治經者眾、治子者寡。諸子作品由於大部分是后學集結而成,內容龐雜,也是治子者頭痛的地方。諸子作品主要有“諸子集成”和新編“諸子集成”,前者古,后者今,二者不可缺。 第五、史部。史部著作以“二十五史”和“通鑒”為核心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的主要資料。要了解中國古代社會和人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研讀史部著作。史部著作太多,除研讀基本經典如“二十五史”、“通鑒”、“三通”等之外,要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有針對性地選擇閱讀,重點閱讀所選擇的時代和人物。 第六、集部。集部著作是中國文化名家的經典,囊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方面,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集部著作浩如瀚海,即使一個人窮盡百年歲月也無法卒讀,到了這一步,除了研讀有定見的重要著作如通行選本和名家作品外,更要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作家的全集,全集更容易有所成。資料來源~^^~魔耶~ ( 實習生 1 級 )
參考: ~^^~魔耶~ ( 實習生 1 級 )


收錄日期: 2021-05-01 17:12: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828000010KK0519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