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慕琦計劃

2008-08-28 6:51 am
請問在楊慕琦計劃中,
改革立法局,增加非官守議員的席位,
對籠絡華人心有何關係呢?

回答 (4)

2008-08-28 10:41 pm
✔ 最佳答案
是誰不給香港人民主?


當我們談到民主的時候,經常有人將話題轉到殖民時代英國人沒有給香港人民主,或香港人沒有爭取民主,從而上綱上線到爭取民主的人是英國人的XX、「忽然民主」。可是,事實是怎樣的?
在1946年,二戰結束後,當時的港督楊慕琦提出了楊慕琦計劃,目的為希望「香港市民有更多責任去管理自己的事務」。以現在的標准來看,楊慕琦計劃的民主成份當然不夠了,但我們可以視之為英國政府希望循序漸進地在香港推行民主。
但其後,中國大陸正值國共內戰,其後中國共產黨又在1949年成立「新中國」,兩件事都觸發大批難民在戰後湧港。基於當時香港與鄰近地區局勢不穩,再加上香港前途不明朗,「楊慕琦計劃」被一再拖延,至1952年10月,港府更正式宣佈放棄計劃。之後的二十多年,香港政治制度並一直沒有進行改革。
為何港英政府不在50-70年代推行民主?50-60年代,香港的人口突然大量增加,而且這些人口大多未受教育、身無長物、處於社會的低下階層,如果在這時候推行民主,的確是” 市民質素不足” 。如果我們比較民主制度在世界各地的發展史,我們就會看到,民主制度的其中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它需要有受良好教育的中產階層,因為這些中產人士能夠明白民主制度的意義和適當地運用他們的選票。
到了60-70年代,一方面戰後的新生代剛進大學,中產階級仍未成形,另一方面,大陸的文革之火正盛,香港左派在香港的活動,加上六七暴動等因素,都令港英政府感到民主制暫不可行。
到了80年代,戰後的新生代踏進社會,成為中產階級,本來,這正是推行民主的良好時機,可是,在中英談判以及中國立場強硬地要求收回香港的陰影下,一切都得等到談判完畢再說。到了1984年談判完畢,1985年立法局推行間選,正是港英政府的政制改革的開始。到了1988年香港人爭取88直選,這正是香港人爭取民主的開始,可是,為甚麼港英政府不直接在談判完畢開始推行民主?我們能從90年代的歷史看出端倪。
到了90年代,經歷過64事件後,基本法加入了不少限制立法會權力和組成的條文,例如四十五條、七十四條、附件一等。到了1992年,彭定康接任香港最後一任總督,在首份施政報告上提出政改方案,包括於1995年,即最後一屆香港立法局選舉大幅度增加直選議席,又新增加「新九組」,惹來中方不滿。時任港澳辦主任的魯平更斥責彭定康是「千古罪人」,並宣佈「直通車」不再有效;並決定「另起爐灶」,成立預委會以及臨時立法會(簡稱臨立會)。
如果我們對以上的資料作簡單分析,我們看到:
1. 英方希望香港循序漸進地實行民主。
2. 中共要收回香港。
3. 經過六四事件之後,中共害怕香港出現民主,甚至威嚇港英政府以拖延香港民主步伐。
4. 到了90年代,英方在中共的威脅下,不敢大力推動香港民主步伐。
當然,我無意神化英國殖民政府,以為他們真的那麼偉大。對英國人來說,不論是從貿易上,還是從冷戰格局下的”共產主義包圍圈”思想上,一個民主的香港對英國政府都是有利的。一個奉行市場經濟原則、政局相對穩定的香港政府將會是英國的優良貿易伙伴,無論它的主權屬於中國人還是英國人。
作為一個二十出頭的香港新生代,很疑惑,為甚麼那麼多人在開口前不看歷史;那麼多上一輩的人對曾經發生在自己面前、耳聞目睹的歷史視而不見、選擇性失憶,甚至開著眼說一些和歷史不符的東西。我們的國民教育,除了教我們這些香港新生代唱國歌、升國旗、背誦中國的光彩事情外,為何有那麼多的歷史留空了,要我們自己去看書填上?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參考: inmediahk
2009-03-25 1:50 am
英軍在日軍侵佔香港時快速投降,沒有奮力對抗日軍,所以楊慕琦推行楊慕琦計劃,目的是要挽回英國的名譽,減低香港人對英政府的不滿。但英國政府認為這還不是時候去作出這些改變,所以這計劃失敗了。
2008-08-29 11:24 pm
當然,希望無意神化英國殖民政府。所有國策都只向有利方向前進....這亦應該是所有人的期望....

一個政局穩定的香港會是所有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優良貿易伙伴,作為一個香港人,很應深遠地思索前因後果...自私的,又或公義的深思.......
2008-08-28 5:37 pm
[編輯] 楊慕琦計劃


主條目:楊慕琦計劃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a/ab/Young_and_Ceremony_1946.jpg/300px-Young_and_Ceremony_1946.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楊慕琦(穿西裝者)在1946年5月1日復任港督,當日立法局外舉行了大型的歡迎儀式。
香港重光半年以後,楊慕琦在1946年5月1日重新復任香港總督,結束了臨時軍法管治。在8月28日,他大膽發表一份政治制度改革方案,希望「香港市民有更多責任去管理自己的事務」。到是年10月,楊慕琦正式推出建議書,當中建議香港應設立一個市議會(Municipal Council),三分之二議員為民選,其餘三分一則屬委任;另外,在民選議員部份中,一半由華人直選,而另一半則由洋人直選。構想中的市議會最初可負責管理消防、康樂場地和市政局,到日後情況許可的話,更可以管理教育、社會福利和公共建設,甚至於公共事業。
根據方案,為配合市議會的設立,立法局內的官守議員議席會由原本的9席減至7席,非官守議席則增加一席至8席。在官守議席中,5人會是當然議員。而在非官守議席中,4人由非官方機構推舉,另由太平紳士中選一人,商會中選一人,以及從新成立的市議會推選2人。港督仍會是立法局的主席,繼續享有投票權。
方案推出以後,被通稱為「楊慕琦計劃」。表面上,方案雖然容易推行,但由於各界未能就市議會職能達成一致意見,以致方案遲遲未能落實。而即使華人可在方案取得利益,港府也沒法得到全體華人社會的贊同。到1947年5月17日,楊慕琦任滿離職,以61歲之齡退休返英,但其方案始終未能取得共識。
楊慕琦卸任以後,由葛量洪爵士在7月25日接任港督,他上任以後,內地正值國共內戰,其後中國共產黨又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兩件事都觸發大批難民在戰後湧港。基於當時香港與鄰近地區局勢不穩,再加上香港前途不明朗,「楊慕琦計劃」被一再拖延,至1952年10月,英國下議院更正式宣佈放棄計劃,計劃隨即為港府所擱置。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00:4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827000051KK0335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