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八月十五夜月 節日中秋節 日期農曆的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之夜,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中國各地都有不同的說法,也流傳著如"嫦娥奔月"、"月神生日"等神話故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祭典,民間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對於秋天豐收的喜悅和感恩,酬神祭祖,向月神祈年、祈生育,將月神女性化、大母神化和秋分之夜望月占年,都是構成後世中秋節習俗的重要內容,並先於戰國時代的楚國形成雛形。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明、清諸朝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人們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歡度佳節。
圖片參考:
http://www.chiculture.net/1302/picture/b02b02_table_002.jpg
圖片參考:
http://www.chiculture.net/1302/picture/luky.gif
祭月
秋分祭月是中國古老的禮俗,後來歷朝帝王都沿襲,每於中秋節舉行隆重的祭月儀式,現存北京的月壇,便是專門用於皇帝祭月的場所。
古時中秋節祭月亦於民間大為盛行。八月十五相傳是太陰娘娘月神(亦稱太陰星主、月姑、月宮娘娘)的誕辰。祭拜月神,祭月的人家先朝月出的方向,設下供案,陳列紅燭、香爐,再加上清茶、月餅和應時的瓜果作祭品,等月亮升起,便燃燒鬥香(鬥香是以線香編成鬥形,中納香屑),由婦女主持拜祭之禮,家人朝月祝禱。一旦香火將盡,即退神徹案,祭禮完畢,全家就可以一起分食供品了 。
娛神
既然天上神仙在中秋節這天都要下到人間湊熱鬧,人間自然也應有歡迎的表示,於是各地都有一些娛神的節目。如福建、安徽等省的一些地方在中秋節這天,人們扮演雜劇以娛神。八月十五這天恰巧也是土地神的生日,人們在過中秋節的同時,感於一年辛勞,收穫在望,自然要酬謝土地神和暗中保佑自己的祖先。
聽香
中秋節這天,許多地方的婦女在家中所供奉的神像前,點香禱告,表明所要卜測的事情,問財運、子息,或問親人歸期,還要請示出門後的前進方向,拈香出門,凡是在路上遇著路人所聽到的一切談話,均可視為就所卜測的事求問的指引;也有的人於家中院子靜立燃香,聆聽神明的指示,很有一些民間巫術的味道。
中秋遊樂
中秋的月兒皎潔明亮,晶瑩奪目,清爽明澈,亦是人們開展多種遊樂活動的大好時機,例如玩兔兒爺,就是孩子們喜愛的活動,在廣東則有"樹中秋":各家用竹條紮燈,形狀多樣,夜間點燃,相互連接,用繩索繫在竹竿上,然後掛在高處以慶中秋;在江南一帶,因為江河湖泊縱橫交錯,"夜半湖生看串月,幾人醉倚望河亭。""湖光看串月"也是一件美事。
吃月餅
中國城鄉各地,乃至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華人僑胞,中秋節這天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民間諺語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成為中秋節的一個象徵,見之於文字記載是始於明朝。
圖片參考:
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2008-08-27 20:45:03 補充:
生查子 節日元宵節 日期農曆正月十五
元宵節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也稱"元夕節"。按照中國古代的習慣,"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所謂"三元"──正月十五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故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
2008-08-27 20:45:24 補充:
根據考證,元宵節的來源,有說與祭祀"泰一神"有關。泰一神亦稱"太乙神",主宰人間的風雨、飢饉和瘟疫。據說,漢朝武帝曾久病不癒,求助太乙神後竟奇蹟治癒,乃於元鼎5年(西元前122年)開始建太乙祠壇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達旦以盛大的燈火祭祀,從此便形成元宵節張燈結彩的習俗了。
另一說是東漢明帝篤信佛教,於上元夜在宮廷、寺院,燃燈表佛,命令士族、庶民一律掛燈,遂相沿成俗。隋唐諸朝之後,上元之夜放燈的習俗亦已流傳甚廣,並演變成民間盛大的元宵佳節。張燈時間也從一夜增至三夜。到北宋時,放燈增至五夜,南宋更增至六夜,明朝官府發布節假日十天的規定,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
2008-08-27 20:45:40 補充:
元宵節期間,民間多吃元宵(湯圓)來應節,象徵家人團圓。此外還有掛花燈、猜燈謎、迎紫姑、踩高蹺、舞獅、舞龍等民間娛樂活動。流傳至今,這一連串充滿熱鬧歡樂的慶典活動稱為"鬧元宵"。
如今,每到元宵佳節,各地總要舉行盛大的遊園燈會。大抵古代元宵燈節時人流如潮,節日活動豐富多姿,而古時男女缺乏交往的機會,所以元宵節很自然就成了古時情人相會之日,如歐陽修亦有詩云:"去年元宵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因此,元宵節亦稱為"中國情人節"。
2008-08-27 20:46:00 補充:
鬧花燈
元宵節是名符其實的"燈節",燃燈、觀燈是這個節日最主要的活動。從正月十三"上燈日"開始,商舖都掛出各式花燈供人購買,蔚為燈市。十四日"試燈",各處紛紛搭起牌樓,在棚上張燈結彩,有的更疊成山林的形狀,稱為"燈山",並燃放煙火,預先慶祝元宵節。十五日稱為"正燈",即燈節的正日子,各處有燈會和比賽花燈,小孩也高興地提著燈籠四處遊觀玩耍。這種歡樂的場景一直要持續到十八日"落燈"為止。
2008-08-27 20:46:15 補充:
至於燈節的起源,一直有許多不同的傳說:有說起源於釋道的宗教活動;有說漢武帝時流傳下來的;也有說與"照田蠶"的風俗有關。唐朝,民間還有認為燈節是"放哨火"的發展──春耕之前將乾枯雜草燒掉可以除蟲害;更有許多與神話相關的故事與傳說。不論如何說紛紜,燈,總是象徵美好、光明、喜慶和吉祥,於廣東和福建一帶更與"丁"諧音,點燈有"添丁"之意(詳見香港傳統節誕專號"元宵點燈" )。唐朝以後,燃燈和觀燈逐漸脫離了宗教色彩,成為民盛大的娛樂活動。
2008-08-27 20:46:28 補充:
猜燈謎
元宵節除放燈之外,不少地方還設有燈謎盛會,猜燈謎是將謎語貼在花燈上,讓人們一邊賞燈,一邊猜謎;猜對了固然拍掌叫絕,猜不出亦是一種樂趣。燈謎的起因相傳與春秋時期的遊說之士,多以借喻、暗示的方式表達自己意見有關。由於謎語含義豐富,亦莊亦諧,既能迪智慧,又能開人笑顏,所以自秦漢以後,騷人墨客以猜謎為樂事。相傳至宋代,宋仁宗為了表示與民同樂,大力倡導漢魏以來舉行元宵燈節的舊俗,一些文人學士為顯示才學,常在元宵節之夜,將謎語貼在彩燈上供人猜射,以吸引路人駐足欣賞,此後猜燈謎便逐漸成為元宵節的習俗了。
2008-08-27 20:46:40 補充:
元宵迎紫姑
紫姑是傳說中的廁神和占卜神,而且還是一位主生育的女神。中國各地婦女,每於元宵夜準備祭品向紫姑祈福問卜,稱為"迎紫姑",其中尤以浙江省一帶最為盛行。相傳紫姑為唐初山西壽陽人,名叫何媚,自幼好詩文,其夫後被壽陽刺史陷害,納她為妾。紫姑後為刺史夫人所妒,被殺之於廁,因天神憐之,使她成為神靈。其後人們有以絹製紫姑神為形象,正月期間到廁邊問卜,稱她為"馬糞娘"。
2008-08-27 20:46:52 補充:
在元宵節這天,常常伴以祈子、祈生育的習俗,多與紫姑神有關。在廣東、福建一帶,因"人丁"之"丁"與"燈"諧音,這兩個地區仍有元宵點燈的習俗:生男孩的家庭在元宵節要在祖宗祠堂升花燈以示慶賀,未生子者也要升花燈,為添丁之兆。有的地方則流行竊取人家門前的燈籠以為生子之兆。
2008-08-27 20:47:09 補充:
婦女外遊和"走百病"
中國古代雖然以種種禮教對婦女進行身心束縛,但在元宵節和中秋節,均要暫時解脫對婦女的種種限制和束縛,允許其離開閨房外出參與娛樂。元宵節觀燈,往往是少女結識意中人、與佳偶相會的大好時機。元宵節期間總會出現一些愛情佳話。又據說元宵節婦女群遊,遊城牆,摸城門釘、走橋等,可治病強身,抖去晦氣,祈免災咎等,所以又叫"走百病"或"走三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