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與描寫文的分別?

2008-08-26 11:51 pm
請問說明文與描寫文的分別是什麼?

回答 (3)

2008-08-30 4:23 am
✔ 最佳答案
如何分析說明文文體呢?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題,用來解說別人不了解的事物(形狀,性質、成因、關係、功用等),闡明事理,讓別人清楚明白,知道事實的真相或得到新知識的文章。
可根據下列三點來剖析判斷。
1.是否有解說某種事物或闡明某種事理的特色。
2.是否有掌握文章說明順序(結構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觀察順序)。
3.分析文章選用哪些說明方法(介紹說明法、定義說明法-用概括語言掲是某種事物、現象的特點與規律的一種說明、解釋說明法、分類說明法、分解說明法、引用說明法、舉例說明法、數字說明法、圖表說明法、比較說明法-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加以比較說明事物特徵)。
描寫文

好描寫文的必備要素:

A時間、地點要清楚。

B使文章結構完整、描寫有條理。

C詳略得宜。

D文章發展有軌跡可尋。

E有主題教訓或對人生的思考與體會。

 

甲、取材:描寫文的取材有兩類-不是人物就是景物:


人物描寫取材不外四個方向:
a描寫肖象:集中人物的外形描寫(容貌、聲音體態、衣著、神情、姿態)。

b描寫心理:人物的感覺、心情、想法

c描寫行動:人物的動作

d描寫語言:人物對話或自言自語
描寫景物不外三類



a自然景物 b社會環境 c特別場面

乙、描寫文的寫作手法有以下兩大類:


一、直接描寫-把描寫對象直接具體寫出來:

a白描-對事物的描述只用線條勾勒事物的特徵。

b細描-著意刻劃,抓住特徵詳寫。

二、間接描寫-通過其他人物或事件的描繪、敘述或反應,間接烘托主角。

丙、維繫描寫文結構有五種方法:


定點描寫-從一固定的觀察點,將所看到的景物(可以是一個或多個)按一定順序如由遠及近、由高及低描寫出來。

動點描寫-不斷轉換觀察點,轉換觀察點沒有一定順序,總之就是不斷變換角度(高低、遠近、前後、左右),但描寫對象(只可以是一個)。

移步換形法或步移法-觀察點時停時動,但必須隨作者移動,描寫對象(一定多於一個)。

隨時推移-依照時間的變化,對同一事物相面貌加以描寫。

分類法-按描寫對象的特徵,分開類別來逐項寫。
<注意:用定點描寫、動點描寫或移步換形法都一定要清楚交待你的位置。
說明文與描寫文的分別?

參考: 天之心
2008-08-27 12:23 am
說明文 - 介紹事物,解說事理的文章。

有分 ; 分類,描述,數字,舉例,引用,比較,定義及比喻說明既作法

分類說明 ; 根據事物的性質,功用等分門別類,逐一說明。

描述說明 ; 把事物的現象,狀態,變化過程等具體地描述出來。

數字說明 ; 運用實際數字來說明事物的特質。

舉例說明 ; 舉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徵。

引用說明 ; 引用典籍,名言,諺語.傳說等來說明事物。

比較說明 ; 把事物加以比較,顯示事物相同或相異之處,或凸顯事物的性質,特徵。

定義說明 ; 用準確的語言,簡明扼要地地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徵。

比喻說明 ; 以人們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喻。







描寫文 - 只是描寫描寫對象的特質。

有分 ; 間接描寫,靜態描寫及動態描寫既作法

間接描寫 ; 又稱側面描寫,透過對其他人物或周圍環境來烘托出描寫對象的特質。可分2種;;;
i )人物烘托 : 借助與描寫對象相關的人的言語,行為,外貌,神態,心理等,烘托出描寫對象的特質。

ii)環境烘托 : 借助描寫對象身處的環境,如地域,社會狀態,環境氣氛,場所擺設等,烘托出描寫對象的特質。

靜態描寫 ; 刻畫事物靜態的狀態。

動態描寫 ; 刻畫事物活動的狀態。
參考: 自己!
2008-08-27 12:14 am
請問說明文與描寫文的分別是什麼?
說明文:說明文就是通過簡明扼要、清楚淺白的文字,介紹事物、解說事理、闡明概念,給人以正確的認識。
說明文的作法有分點說明、分類說明、多角度說明、描述說明、數據說明、舉例說明、比喻說明、引用說明、比較說明和定義說明。
描寫文:描寫文就是通過多種多樣的描寫方法,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景物或動作刻畫出來,使讀者如見其人,如睹其物。
描寫文的作法有定點描寫法、動點描寫法、步移法、隨時推移法、分類描寫法、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直接描
圖片參考:http://ssm.hkcampus.net/~ssm-chin/chin/jpg/drawgirldong.gif
寫、間接描寫和比喻描寫。
這就是兩者的分別,希望你睇得明!

參考: 自已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01: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826000051KK0180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