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歷代的改革,都是寸步難行、敗多成少??

2008-08-25 11:24 am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7.gif

想起王安石、康有為......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37.gif

回答 (2)

2008-08-26 9:22 am
✔ 最佳答案
不只是中國改革才寸步難行,敗多成少。西方的奧地利、西班牙、法國以及俄羅斯,都曾因為改革失敗令到國勢衰落甚至導致革命發生,像日本明治維新般成功的改革其實在人類歷史上是很少的。
再加上要在中國這個人口多,歷史包袱比任何國家都重的國家,改革其實是比其他國家更困難。
首先,改革代表要改變,但人有個慣性,就是一旦習慣形成了,就算明知改變對他有利無害,都會自然產生抗拒。就算只是個人習慣,好似叫一個習慣遲睡的人變成早睡早起,吃慣大魚大肉的人改吃清淡素菜,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改革是涉及成千上萬的人改變習慣的事,就算是少許改變,都是一件艱巨的事。中國歷來都是人口最多的國家,要咁多人同一時間改變他們的習慣,你說成功機會高定失敗機會高。
此外,中國是一個以農立國的社會,農業社會按照一年節令定時定候進行耕作程序,加上農民穩定地耕作自己一塊田,不會隨便遷移,故穩定是對農民是最重要,與一些以航海商貿起家的國家,經常要回應競爭及變化不同。由於中國人喜歡穩定,更加不想主動求變。
還有,人的習慣形成超長久,改變就越是困難,例如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比年輕人較難學習運用一些高科技產品。一個國家之改革一樣,如果該國歷史較短,故有文化較薄弱,該國要改變自己,學習一些先進的事物或制度是較為容易,這可以解釋為何戰國時代文化水平較低的秦國反而改革成功。但中國有數千年歷史,已建立的制度至少都有數百年,要改變比一些歷史較為淺薄的國家較為困難。
還有第三點,就是中國以往改革失敗是因為沒有迫切性。前面已說過人的習慣一旦形成了,就會自然地抗拒改變,但有什麼力量令人主動地改變呢?就是俗語所謂『唔見棺材唔流眼淚』,就是人察覺有嚴重的危機感。成功的改革,往往是全國上下一至求變,動力是全國都知不能不變,否則會有亡國滅種之災。
但中國地廣人多,要舉國有亡國滅種的危機感是十分困難,加上有很多改革都是來自高瞻遠足的政治家,他們感到有危機須要改革,但見識不及他們的臣民,就不甚認同。好似王安石改革時北宋尚是太平時代,王安石意識到不改革的危機,而北宋的危機要到幾十年後的靖康之難才浮現出來。當時其他人未必有王安石的見識,就認為改革是多此一舉。
最後,世上是沒有免費午餐,任何改革改變是要付出的,你想改變你考試成績你都要花上時間溫習,你想改變身裁都要付上時間做運動,這些都是改變的代價。
但一國的改革,代價由誰去付呢?往往是一些既得利益者。要既得利益者付出代價已經是困難,而且國家改革與個人改變有一項不同:你自己付出代價去改變,你自己最後都會收取改變後的收穫,例如你付出時間去溫習,將來好的考試成績都是歸於你自己。但一些既得利益者,在國家改革中付出了代價作出改變,但最終收穫的是其他人。例如政府的改革是削減冗員,那批冗員付出了失業的代價,政府可能利用省下的錢增加長者的福利,那麼冗員付出代價後,收穫卻去了別人處。在此情況下,為什麼那班冗員要支持改革?
中國由於地大人多,既得利益多,但改革的收穫卻很慢才浮現出來,當改革要一大群有權有勢的既得利益者付出代價,而收穫遲遲不見,甚至永遠不會向既得利益者回報,誰會支持?
當然中國歷史上各場改革失敗都有其獨特因素,但上述的中國特色,就不得不留意。
2008-08-25 4:56 pm
得嗰5分想我答d咩俾你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59: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825000051KK0039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