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赋格的历史
赋格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从16世纪的宗教音乐就开始有这种作曲方法,一直到18世纪巴赫时代才达到顶峰。
赋格的结构
赋格的主要结构是首先在一个声部上出现一个主题片断,然后在其他的声部上模仿这个片断,这时演奏主题的声部演奏与新的声部相对应的乐句,形成各个声部相互问答追逐的效果。
赋格通常没有引子。赋格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呈现部,中间部和再现部。各个声部在呈现部中用主调和属调将主题一一呈现一遍,然后各自展开成为不同的插部,最后在再现部里回到原来的主题上。
在赋格开始的地方,第一个声部进入时出现的短的旋律或乐句称为赋格主题,赋格主题不同于奏鸣曲式以及其他曲式的主题,赋格主题是短小的一句旋律,仅仅具有简单的线条,而不是像其他的主题那样可以有完整的和声。
第二个声部通常在高一个五度或者低一个四度的地方进入,即在属调上重复主题,称为答题;同时刚才的第一个声部演奏对位的旋律性伴奏声部,称为对题,对题也可以不出现,而仅有相对简单的伴奏。
第三个声部进入,通常回到主调,即比第一个声部高或低八度,同时第二个声部继续演奏对题,第一个声部则相对自由。
主题,对题如此在主调和属调上循环。
奏鸣曲式
我们现在所说的奏鸣曲式(sonata form),一般是指维也纳古典乐派,主要是由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确定下来的,由3个部分组成的曲式。
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发展部(又称为展开部,自由幻想部),再现部三个部分。
第1部分是呈示部,包括主部、连接段、副部及小结尾。古典奏鸣曲式要求主部与副部之间保持严格的调性关系,即副部出现在主部的属调上,而贝多芬后期的作品呈示部中出现三度关系的主部和副部,浪漫主义作品甚至有二度关系的。一般来说,主部和副部的乐思往往是对比并置的或者是对比冲突的,这种并置或者冲突构成了奏鸣曲式的主要结构力量。主部和副部的主题是后面发展部发展的主要素材。早期奏鸣曲一般会要求演奏时呈示部反复一遍。协奏曲使用奏鸣曲式的时候,一般采用双呈示部,在第一个呈示部由乐队演奏,而第二个呈示部则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共同演奏。
第2部分是发展部,也称展开部或自由幻想部。呈示部中的乐思在发展部中得到展开和发挥。这些乐思可能是独立在不同的调性上出现,也可能是主部和副部的乐思同时出现或交替出现增强对比。主题常常在发展部里面变形,模进等等。发展部中有时会引入新的乐思,也有时使用复调手法发展原有的乐思。发展部往往使用隐蔽的或者不完全的终止,并且经常把主题中的某个动机单独加以发展,使乐思能够不断以新的方式展开,甚至造成尖锐的矛盾冲突。有时作曲家使用和主题关系不大的一些乐思发展,这样的发展部更近似于插部。有时作曲家会多次呈示在发展主题或者在发展部当中直接对主题做变奏,近似于回旋曲或变奏曲的形式,也被称为回旋奏鸣曲式或者变奏奏鸣曲式。有一些奏鸣曲式没有发展部,而是仅有短小的过渡段。
第3部分称为再现部。主部在原调上再现,并通过连接段,使副部也在主调上出现,以取得再现部的调性统一。有的奏鸣曲会先出现副部再出现主部,有的则省去主部或者副部。
奏鸣曲式可能有引子和尾声。引子一般在速度,调性上与呈示部相呼应或者产生对比,在快板奏鸣曲乐章中往往为慢速。早期奏鸣曲的引子一般不参与发展,但是舒伯特等人都曾在发展部当中引用引子的材料。有的尾声很长,如贝多芬某些作品的尾声有第二展开部的性质。
ternary form: is a form of music that composed in 3 parts-ABA.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ing parts has similar melodis and accompaniments. The middle part has something that is slightly different. Sonata form is an example of ternary form.
2008-08-21 00:56:57 補充:
I'm sorry that 'melodis' should be spelt as 'melo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