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雷電的形成
雷是一種大氣中放電現象。雷在形成過程中,某些部分積聚起正電荷,另一部分積聚起負電荷,當這些電荷積聚到一定程度時,就產生放電現象。這種放電有的是在雲層與雲層之間進行,有的是在雲層與大地之間進行。後一種放電也就是落雷,會破壞建築物、電氣設備,傷害人畜。這種放電時間短促,一般約50~100微秒,但電流則異常強大,能達到數萬安培到數十萬安培。放電時產生強烈的光,這就是閃電。閃電時,將釋放出大量熱能,瞬間能使空氣溫度升高1萬~2萬℃,空氣的壓強可達70個大氣壓。這樣大的能量,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往往會造成火災和人畜的傷亡。
雷電的產生原理
當空中的塵埃、冰晶等物質在雲層中翻滾運動的時候,經過一些複雜過程,使這些物質分別帶上了正電荷與負電荷。那麼,由於同一種物質品質相當,又帶上相同的電荷。經過運動,帶上相同電荷的品質較重的物質會到達雲層的下部(一般為負電荷);帶上相同電荷的品質較輕的物質會到達雲層的上部(一般為正電荷)。這樣,同性電荷的匯集就形成了一些帶電中心。當異性帶電中心之間的空氣被其強大的電場擊穿時,就形成雲間放電。當帶負電荷的雲層向下靠近地面時,地面的凸出物、金屬等會被感應出正電荷,隨著電場的逐步增強,雷雲向下形成下行先導,地面的物體形成向上閃流 ,二者相遇即形成 對地放電 。
雷電的主要特點
1.衝擊電流大。其電流高達幾萬至幾十萬安培;
2.時間短。一般雷擊分為三個階段,即先導放電、主放電、餘光放電。整個過程一般不 會超過60微秒;
3.頻率高。雷電流變化梯度大,有的可達10千安/微秒;
4.衝擊電壓高,強大的電流產生的交變磁場,其感應電壓可高達上億伏。
不管是直擊雷還是感應雷都與帶電的雲層存在分不開,帶電的雲層稱爲雷雲。有關雷雲形成的假說很多,但至今尚未有一種被公認爲無懈可擊的完整學說,這裏我們只介紹其中被認爲比較完善並經常被推薦的假說。
根據大量科學測試可知,地球本身就是一個電容器。通常大地穩定地帶正電荷50萬C左右,而地球上空存在一個帶負電的電離層,這兩者之間便形成一個已充電的電容器,它們之間的電壓爲300KV左右,並且場強爲上負下正。
當地面含水蒸汽的空氣受到熾熱的地面烘烤受熱而上升,或者較溫暖的潮濕空氣與冷空氣相遇而被墊高都會産生向上的氣流。這些含 水蒸氣的上升氣流上升時溫度逐漸下降形成雨滴、冰雹(稱爲水成物),這些水成物在地球靜電場的作用下被極化,負電荷在上,正電荷在下,它們在重力作用下落下的速度比雲滴和冰晶(這二者稱爲雲粒子)要大,因此極化水成物在下落過程中要與雲粒子發生碰撞。碰撞的結果足其中一部分雲粒子被水成物所捕獲,增大了水成物的體積,另一部分未被捕獲的被反彈回去。而反彈回去的雲粒子帶走水成物前端的部分正電荷,使水成物帶上負電荷。由于水成物下降的速度快。而雲粒子下降的速度慢,因此帶正、負兩種電荷的微粒逐漸分離(這叫重力分離作用),如果遇到上升氣流,雲粒子不斷上升,分離的作用更加明顯。最後形成帶正電的雲粒子在雲的上部,而負電的水成物在雲的下部,或者帶負電的水成物以雨或雹的形式下降到地面。當上面所講的帶電雲層一經形成,就形成雷雲空間電場,空間電場的方向和地面與電離層之間的電場方向足一致的,都是上負下正,因而加強了大氣的電場強度,使大氣中水成物的極化更厲害、在上升氣流存在的情況下更加劇力分離作用,使雷雲發展得更快。
從上面的分析,好像雷雲總是上層帶正電荷,下層帶負電荷。實際上氣流並不單是只有上下移動,而比這種運動更爲複雜。因此雷雲電荷的分布也比上面講的要複雜得多。
圖片參考:
http://www.furse.com/images/homever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