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軍隊為甚麼可以打到歐洲咁遠,勝過中世紀那裏的騎士

2008-08-19 8:44 am
另外,反觀今天的蒙古,卻未能擠身大國之列,矛盾

原因係咩呢?

回答 (4)

2008-08-19 6:13 pm
✔ 最佳答案
  你好,我是Ms.White。



  蒙古國軍隊在亞歐大陸東征西討所向無敵幾乎是必然的結果。而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戰場上的失敗,恰好是因為這兩個戰場是蒙古軍隊最無法發揮優勢的地方。他們必須下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達目的地,抵岸後,在叢林山地面前,他們無法大規模地穿插機動,甚至還不能騎馬作戰。更糟糕的是潮濕的空氣讓他們適應大陸氣候的鼻子無法呼吸,他們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奪去生命,就象歐洲軍隊不能適應他們一樣,他們也不能適應這里老是從叢林冒出的軍隊。何況,他們的戰友是心懷狐疑的漢人。




成吉思汗成功的原因:


1.十三世紀歐亞之間沒有一個有力量的軍事政治組織


  成吉思汗和他子孫征服的地區橫跨歐亞,世界歷史裡還沒有第二個如此的帝國足以望其項背。這方面固然是由於歐亞之間沒有一個有力量的軍事政治組織,足以號召抵禦蒙古人從草原地帶發動的大規模攻勢﹔一方面也由於他鐵木真的組織天才。當時蒙古人人口,不到兩百萬,但是分成無數的部落,動輒自相廝殺。鐵木真以聯婚拜盟襲擊征服的不同方法將他們歸並成為一個民族國家型的龐大軍事機構,於1206年得到各酋領的公認,被加上一個成吉思汗的頭銜,較之希特勒之為日耳曼民族的“領袖”,要早七百多年。




2.全民皆兵,有能者有權


  成吉思汗領導之下蒙古全國皆兵。他的兵制,以十為單位成百成千組成,無薪給。各部隊領導官只要有能力,升遷極快,不按年資。兵士極能刻苦耐勞,馬可波羅說:“他們之能接受艱苦,世間無匹。他們能夠一而再的幾個月沒有食物全靠牝馬的乳汁和弓箭所獵取的禽獸為生。”又說:“如果在特殊環境之下,他們可以一次馳騁十天不食人間煙火。”


  這樣的兵員組成的部隊,騎術又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再加以嚴格的軍事紀律,更因為當日科技尚沒有產生應付騎兵以密集隊形衝鋒陷陣的對策,也就難怪成吉思汗兵威所至,銳不可當了。他們慣用高速度進軍,以數縱隊協調的戰術將敵方包圍。如果敵方堅強抵抗則開始佯退,而乘敵方行動警戒疏忽的時候反攻。成吉思汗不盲目的施行殘暴政策,但是他在攻城戰之後不惜燒殺以為茲後藉著城垣抵抗的敵人作鑒戒,有時極度的殘忍。他也利用“第五縱隊”在敵後散放謠言,並且驅送難民於敵境,使他們先造成恐怖的空氣。但是一到常態恢復,所有殘暴手段立時停止,士兵有犯者處以死刑。




蒙古西征無法成功原因:


1.軍隊的數量通常很少


  在幾次西征中蒙古軍隊的數量通常很少,總數不過最多20萬人左右(歐洲戰場從未超過15萬),單次戰役的人數則更少,沒有出現在中原對金的鈞州一戰中列陣“層層疊疊,厚20里”的情形。


2.西方各國軍隊采用的戰術不適應蒙古人改進的東方戰術

  其實,東西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別很早就在雙方作戰時的戰術體現出來了。在東方(以中國和阿拉伯文化為代表的範圍內)的戰爭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方那種隊形極其嚴密、排成密集方陣,步、騎、弓箭、投槍諸兵種密切協同的軍隊。這是西方人思維嚴謹、講究科學分工、善于組織大的系統工程的表現。而中國戰國時代的車陣、明朝戚繼光組織對付倭寇的鴛鴦陣和對付韃靼的車、騎協同戰陣是遠不能與之相比的。

  東方軍隊作戰時,隊形不嚴整,講究部隊作戰的機動性和戰術的靈活性,受《孫子兵法》的影響,講究“詭道”而不講究堂堂正正的正戰。這種戰術意識的支配下,軍隊的單位攻擊力和防護力並不強,如果對付羅馬帝國和馬其頓帝國的密集步兵方陣,采用正面作戰的方式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

  與東方軍隊不同的是,西方軍隊一開始就采用嚴密的隊形,特別強調突出正戰的攻擊力和防護力,以羅馬和馬其頓的步兵方陣為 例。這種步兵方陣通常由貴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隊伍,身著厚厚的重甲,手握長槍,越往後排,長槍越長,架在前排的肩膀上,這樣就在方陣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叢槍如林,方陣的後面則通常由奴隸緊緊跟著,作後勤和護理工作,或者由標槍手不停往對方投擲標槍。這個方陣的兩翼則由騎兵擔任保護兩翼不受沖擊的任務。很明顯,這種戰術的沖擊力是遠非東方軍隊可比的,但它的弱點也非常突出︰隊伍轉動不便,必須時刻注意保持隊形的嚴整。

 



僅小妹淺見,希望有幫助你囉。

2008-08-21 17:08:20 補充:
嗯..該怎麼說呢 謝謝: a032401t ( 小學級 3 級 )

一些很簡單的推論

歐洲軍隊都以騎兵為主(至火器開始普及),而步兵亦己無隊形可言

用知識想,馬再怎麼多也不會多過人,都用馬就可以一盤散沙?

我也不認為火砲就可以隨便排,如果隨便布陣豈不容易打到自己人

一個軍隊若沒有戰略,那怎麼應付地形?

請不要以電影內容而蒙蔽一些真相唷

2008-08-27 04:50:17 補充:
再次謝謝你的指教^^。

我試著從你的想法分析,我還是不認同”無隊形可言”這一說法。

”騎兵一向的戰術都是以壓倒性的速度衝鋒陷陣,打挎對手的,何來隊形可言?”

此一說法僅在一批騎兵侵入一”定點”予以攻擊才可能由一”中心點”向外擴擊(或一點四十五散擊),此定點擊潰後仍需重整待命或一起往下個目標前進。攻擊當下必沒有隊形可言,但前進時或收予命令時若無一隊形豈不大亂,我這女孩都懂軍隊會不懂嗎?

  此一說法與您”短兵相接的卻大多是騎兵”就略為矛盾,騎兵相交那戰爭不就很快節束?

  條頓堡一役你也說了是突襲的戰術,此戰術與該問題不符,何來佐證之說?

2008-08-27 04:51:31 補充:
  僅我個人所知,謝謝也歡迎你對我的論點給予批評指教。
參考: Ms.White+淡江大學+網路資源 ^^
2008-08-31 2:34 am
如果有答「反觀今天的蒙古,卻未能擠身大國之列」的原因,答案會更加完整。
謝謝。
2008-08-20 12:20 am
蒙古人入侵歐洲時,歐洲軍隊根本沒再用古羅馬和馬其頓的方陣了;羅馬帝國衰亡後,歐洲軍隊都以騎兵為主(至火器開始普及),而步兵亦己無隊形可言,所以「2.西方各國軍隊采用的戰術不適應蒙古人改進的東方戰術」中的內容似乎不太成理。

2008-08-21 22:18:03 補充:
戰略是必要的,隊形卻否。條頓堡一役中,日耳曼人無隊形,卻能憑著突襲的戰術殲滅三個羅馬軍團,足證我所說。

火砲,沒錯,的確不可以隨便排,但當此武器普及後,軍隊採用的卻並非方陣,而是單線的隊形,以增加在一次齊射中能發射的火熗數目。方陣的緊密排列方式只會增加己方承受敵方射擊後的傷亡人數。再者,在蒙古入侵歐洲的時代,火器並不普及呢......

2008-08-21 22:18:10 補充:
馬的數目或許真的不可能比人多,但短兵相接的卻大多是騎兵;主要由貧窮農民組成的步兵絕大部份都是弓箭手。騎兵一向的戰術都是以壓倒性的速度衝鋒陷陣,打挎對手的,何來隊形可言?古時迂迴包抄的戰術也必須要有步兵在前牽制敵人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在步兵只作為輔助兵種的中世紀,騎兵是迎頭衝各敵人的,也因此不可能有隊形可談。
2008-08-19 7:29 pm
成吉思汗的軍隊只能到達花刺子模, 今日的中亞地區. 要遠征歐洲, 是他的孫子拔都的蒙古第二次西征


收錄日期: 2021-04-19 17:17: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819000051KK0013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