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A1) 司馬遷話墨家崇尚『堯舜之道』,但係『尊卑無別』,『儉而難遵』。你覺得咁講啱唔啱。
出自史記 -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墨者亦尚堯舜之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霍之羹。其送死,桐棺三寸,舉音不盡其哀。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別也。夫世異時移,事業不必同,故曰“儉而難遵”。要曰彊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長,雖百長弗能廢也。
a2) 照史記講,堯舜之道 = 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霍之羹。其送死,桐棺三寸,舉音不盡其哀。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
但堯舜之道並不只是這樣。(見a3)
司馬遷講尊卑無別是指喪禮無分尊卑。但只是喪禮無分尊卑 = 尊卑無別?
儉而難遵是只生活儉樸得太刻苦,但難實行。
a3) 我覺得『堯舜之道』不是;『尊卑無別』不是;『儉而難遵』是。
堯、舜愛民如愛己,沒有私心,這與墨家提倡的「兼愛」相合,正是一種無等差的愛;堯、舜不征伐別國,正是墨家提倡的「非攻」。墨子說﹕「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又批評好戰君主是「虧人以自利」。至於堯、舜禪讓與賢者,而不顧其親疏,比如堯禪與舜、舜禪與禹,正與墨家的「尚賢」相同。墨家的「尚賢」,是「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去「賢者舉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廢之」,使「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另,堯、舜身處上古之世,不能驕奢,亦與墨家「節用」、禁絕個人享受相近。可是,墨家好功利,主「非樂」,認為音樂無資於飽暖,而堯為《章》,舜為《韶》,堯又朱丹製作圍棋一遊戲,全都是無資於個人及人民的飽暖,可見堯、舜特別愛這些無資於生產的學問,與墨家的「非樂」差若雲泥。所以說,墨家並非完全尚堯舜之道,只是墨家部分主張合於堯舜之道而已。
墨家「兼愛」也只是無親疏,非無尊卑,所以孟子斥墨子「無父」,不是「無君」。相反,墨家「尚同」、「天志」、鉅子都是嚴分尊卑,重權威的。如墨家「尚同」,就是「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反對「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甚至認為天下之所以紛亂,正因「生於無正長」,要求百姓與天子思想口徑齊一;如墨家「天志」是以天為最終權威,萬民既尚同天子,天子便尚同於天;可見墨家尊卑分明,所有位卑的便要服從位尊的,說墨家「尊卑無別」是一種誤解。不信可看看墨家鉅子制度,鉅子是墨家領袖,在墨家有絕不權威,所有墨家弟子都須遵從鉅子命令,這正是墨家「尊卑分明」的表現。
現代人嘆慣,叫佢去實踐墨家的苦行僧式生活,難啦。(看劉華的墨子攻略可以大概看到果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