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濕』並非一朝一夕得來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寒冬時節,很多人都會進補或吃零食、火鍋等高熱量食物,到了回南天,身體吸收的熱能還未消耗盡,又遇上春季潮濕的天氣,濕氣由肌膚入侵體內,形成水分積聚。
二則是體質問題,體虛、肥胖的人特別容易有濕重問題,當天氣潮濕時,會影響脾胃功能。由於脾負責運輸食物營養及水液代謝,當脾胃受阻,新陳代謝功能減慢、消化功能差的話,體內水分便不能全部被排清,造成濕重。
當體內積聚的水分愈多,積存的廢物和毒素就愈多,身體毛病便接二連三地出現,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例如濕重容易令人感到疲倦和胃口差,令消化功能下降,直接影響食物和營養的吸收。
此外,濕重的人經常有尿頻情況,但小便量不多,是因為膀胱彈性差,又會出現夜尿,影響睡眠,故使人特別疲倦。若水濕積在四肢,除水腫外,手腳還會有笨重感,活動不靈活。
此外濕又分為「寒濕」和「濕熱」兩種:
寒濕者會手腳冰冷、面色青白、經常肚瀉、打冷震等。
而濕熱者則易口乾、牙肉腫痛、便秘、小便黃、汗味重、面油多等。
身體既有寒熱之分,調理時亦應根據本身體質進行,否則只會令情況更嚴重。想知道自己屬熱或屬寒,最簡單是用生薑測試,薑是溫性食材,食後會令人身體發熱,熱底人士進食後會不斷冒汗,感到難以入口;相反寒底人士則愈吃愈滋味,渾身溫暖。
很多人都知道菊花有治目赤腫、清肝明目之效,小朵的野菊花,可助清熱解毒。蒲公英則可解熱消炎、健胃利尿、小便不利等。可用野菊花、蒲公英各一,與 2 塊片糖一同加入半缸熱水中浸泡,或用作洗身,不用過水,能滋潤皮膚,對治療濕疹也有幫助。
肚臍是神厥的俗稱,是胎兒出生前與母體獲取營養的通道,以適當方法刺激,亦可助人體釋放水份,溫經通脈。可用艾條溫炙肚臍,對調節人體內分泌很有功效,能治療婦科症。由於肚臍下無脂肪組織阻擋,故藥物容易通過臍位吸收,迅速將藥物輸送體內。
濕重飲食禁忌
少鹽飲食:尤其水腫初期,在飲食上應該避免少吃鹽,待腫勢漸退後,可逐步改為進食低鹽,或以鉀鹽代替常用的鈉鹽,因鹽份攝取過多,就會想喝水,導致水份積聚體內,形成水腫型虛胖,影響水份的排洩。
限制水分:水腫時一天進水量最好少於 2000 毫升,以免加重身體代謝系統的負擔,影響排水。濕熱明顯者忌食油膩重味、辛辣酸冷等食物。
濕熱蔬果:中醫對食物寒、熱、溫、涼有一套理論,芒果和榴槤是最典型引起濕熱的生果,當濕疹起時便不要吃太多。竹筍、芥蘭也能滋長濕熱。應選吃脂肪和糖分相對較低的水果,如冬瓜、西瓜、梨子等,有助去水消腫,但體虛寒濕者則不宜多吃。
忌食生冷:冰凍的食物進入脾胃,會增加濕重,傷及脾胃,誘發腸胃痙攣,引致腹痛、腹瀉。此外海鮮類如蟹肉及田螺等也應少吃。
戒飯後果:飯後立即進食水果,會加重脾胃負擔,不利消化吸收,建議應於飯前食生果,或飯後 1 小時後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