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同修會蕭平實門徒為何誹謗達賴喇嘛,星雲大師及聖巖法師等大德高僧?是正信佛弟子行徑嗎?!

個人覺得他們要先接觸歪曲佛教教義的蕭氏文章才比較佛教十宗文獻,彷似文革的學習手法,並攻擊咒罵異見者,如圓滿風,大大破壞平和研佛的知識平台,歪風甚熾,故需要各大德師兄/師姐護持正法。請各大德大加評論,護持正信。阿彌陀佛!
蕭氏謬論:
請問三法印與四法印的分別?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12903563
証明密宗為正信宗派:
請各大德師兄/師姐提出反誹謗密宗為正信之證據, 阿彌陀佛!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42701190
蕭氏弟子缺乏道德勇氣及責任的証明:
如何精進自性的慈悲,寬恕與空明?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61802702

回答 (1)

2008-08-21 8:38 pm
✔ 最佳答案
2樓無來無去和1樓達賴喇叭都是臺灣著名附佛外道蕭平實正覺同修會的同一個弟子分身。蕭派是最愛誹謗藏傳佛教的,他的弟子經常用無數分身在網上自問自答唱和。


http://hk.myblog.yahoo.com/jw!T0IdZrWeGxlPSfF9ueW6 gfxVmw--/article?mid=28

學佛者首在有正知正見,不可邪知邪見,知見錯誤了,就會走彎路,不可不慎。下面是末學在《佛教導航》網(http://www.fjdh.com/)上摘錄的“古今中外附佛外道教派、人物、偽經名單”部分內容,供同修們參考。摘錄如下:
當代:
  1、臺灣的蕭平實,國內王紹藩等、美國盧勝彥、印度奧修、臺灣清海無。
  ...
  3、[附佛外道名冊]:蕭平實、喜饒根登(南投集集--鎮國寺、中壢--寶蓮寺)、仰諤益西諾布、阿王諾布帕母、義雲高、雄天(登)、宋七力、清海、妙天、黑教(林雲)、真佛宗(盧勝彥)、大乘禪功(佛乘宗)(李善單)、一貫道、法輪功(李洪志)、日蓮正宗 、萬行、現代禪(李元松)、周泉纓(常櫻)。






【邪因外道——蕭平實的“造神運動”】
達照法師著
http://www.jcedu.org/dispfile.php?id=5497
..... 在讀完臺灣蕭平實所著《《狂密與真密》等二三十部書後....特別感到作者一股莫名強大的自我表現欲,處處不忘記“自我”,處處為“自我”包裝,與佛法精神實不相符。後來漸漸看到,一切好事都跟作者本人聯繫起來,一切壞事都跟現今佛門大德聯繫起來,......再後來終於看清楚在以佛法名相義理為掩護的背後,深深隱藏著他自己“第一因”的邪因外道見,露出了狡猾的狐狸尾巴,實是佛教致深之傷害!




【般若鋒兮金剛焰】
智誠法師等著
http://www.budd.cn/book/book/showbook.asp?no=5862

...... 蕭平實大肆批判傳統聖教、企圖以一己邪說取而代之的做法,早引起教界正信佛子的普遍關注。在危及整個釋迦聖教根柢的情勢下,蕭平實對傳統精神支柱的這種大規模、全方位攻擊,顯然是可疑的。由懷疑進而仔細端詳其種種言論,複鑒之於鑿然可信的佛經祖語,這是大多數漢藏正信佛子決心奮舉破蕭大旗的基本過程。


.......希望欲求解脫的佛門弟子,能透過我們的解析認清蕭張師徒的反佛本質,擦亮擇法慧眼,不要盲從于邪師謬論而與如來正法背道而馳。
根據社會學家──詹寧斯的研究歸納,集體盲思的現象具有下列八項特徵,這些徵候每一點都像極了蕭平實團體所呈顯出的『風格』:

一、剛愎自用的假象,讓高度凝聚的成員在面對問題時產生高度共識的錯覺,使團體成員過度樂觀無法認清事實,導致決策出現高度風險;

二、合理化的固執,促使團體成員針對與團體相左的證據事實,刻意予以排斥忽略;

三、泛道德的約束,讓團體成員自許為倫理道德的化身,其行為免受世俗的責難,認定團體以外的成員不符道德標準,甚或是罪惡化身;

四、負面的刻板印象,助長團體成員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標籤,對待意見不同的個人或團體; 五、社會屈從的壓力,以認同排斥或言語驅逐方式,阻止個人對團體主張提出質疑或挑戰;

六、嚴格的自我監督,壓抑個人對團體的反對意見,時刻檢視自己的想法,避免遭受團體的排斥及驅逐;

七、團結一致的假象,透過自我監督使得異議難以出現,進而呈現「全體一致、高度認同」的樣態;

八、心靈守護神的抗爭,激勵團體中的個人扮演價值捍衛者的角色,對抗不利團體的資訊或主張。

參考: 事實勝於狡辯


收錄日期: 2021-04-22 00:43: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814000051KK011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