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自冷戰結束以降,全球約1.81億人口離開家鄉,遷徙至世界其他地區生活,這種人口流動在各國之間上演,衝擊也不僅限於個別國家之內,其中最易覺察的變化,莫過於七零年代末期經濟改革後,1800萬中國民眾出國尋找新機會,這群人在目前全球3500萬海外中國人內,比例超過半數。
這些中國移民包括專業人士、企業家或勞工,大多以北美與西歐做為優先選擇,也有些人落腳阿根廷、南非、模里西斯、以色列、杜拜等地,總數高達150國。羅馬尼亞自共產主義崩解之後,約200萬人民選擇搬至西班牙與義大利居民,而中國移民便適時填補了羅馬尼亞境內的人力勞動缺口,在當地紡織廠的中國女性勞工月薪260美元,這個數字今日已無法聘請本地勞工,但對中國移民而言,那已是家鄉薪資的四倍。
受快速經濟擴張影響,中國14億人口開始流轉移動,約2億人從鄉村湧向城市,造成都會地區出現人口過多、社會動盪與薪資下滑壓力等現象,雖然中國經濟成長率高達10%以上,就業機會增加幅度卻追不上人口成長數,讓許多人決定離開中國。
但這股後冷戰的全球移民潮卻仍不脫舊有民族國家架構,雖然在開放市場與自由貿易原則下,資本與貨品已可自由跨越國界流通,人員遷徙依然困阻重重,已開發國家民眾不願接納大批移民,擔心工作遭人搶走,故堅持要固守國界抵抗外來人民。
當然,縱使勞資雙方同樣來自中國,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義大利Prato地區的紡織業約25%都由中國人掌控,當地有2000名中國企業家,他們大量採用中國的低薪勞工,讓他們超時工作生產低成本的義大利製流行服飾外銷東歐;在美國紐約,中國籍的餐廳與成衣員工便常抗議華裔老闆種種惡劣行徑,諸如積欠薪資、沒收小費等,但因為美國工作不願將他們視為合法勞動階級,這些勞工只能隻身奮戰,未獲政府任何協助。無論是孤立或不提供保護,只會使移民處境每下愈況,也會危害全體勞工的勞動標準,但就算如此,也無法遏阻移民前仆後繼而來。
現今的國家政策並不符合全球移民現況,故各國政府必須合作尋求新思維,一方面保障國內民眾的生活水準,另一方面確保移民工作權不受剝削,遺憾的是,多數政治人物只想著如何利用反移民情緒換取選票勝選。
今日共有十萬中國民眾長期生活於俄羅斯遠東地區,其中多數為販賣服飾、玩具等消費性產品的商人,由於當地俄國人數不斷下滑、中國人數持續增加,許多俄國人民深信中國政府刻意鼓勵國民「遷居北方」,他們認為中國正伺機吞併俄國領土,再加上19世紀中葉以前,這些地區原由中國統治,更加深了俄國民眾恐慌,總統普廷利用人心畏懼,雖然專家指出,俄國需要中國勞工與資源發展遠東地區,但普廷仍強調,若俄國政府不頒布嚴格移民條例,當地民眾很快都將說華語。
自共產主義在東歐崩潰後,美國許多保守派人士便將中國視為主要威脅,呼籲仿照冷戰模式以軍事圍堵中國,他們也不時指控華裔美籍人士是中國的「第五縱隊」(fifth column),要求調查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競選連任活動的華裔人士獻金來源,懷疑是中國共產黨政府企圖以金錢影響美國政治。
雖然世界許多地方反華情緒高漲,中國政府多數時刻卻不願表示意見,一方面大量中國移民能緩和國內失業情況,也能增加僑匯金額,平均每年有200億美元自海外匯回中國;另一方面,中國政府若積極介入,可能使外國更加懷疑中國僑民的忠誠度。
不過中國也並非與全球移民潮毫無關聯,大批北韓非法移民也讓北京政府十分頭痛,中國既然同時是移民輸出國與進口國,最適合將此議題帶入國際論壇之中,隨著北歐、日本與中國等地人口老化現象加劇,各國都需要年輕勞工以維持經濟成長及社會穩定,移民問題確實亟需世界關注與跨國合作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