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GDP年增長率一直在全球名列前茅。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的投資環境,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低價格高素質的勞動力,這諸多的誘人條件吸引了大量的外資進入中國投資建廠。中國制造的產品越來越多地進入國際市場,出現在外國普通家庭的餐桌、廚房、臥室和衛生間以及其他地方。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是“世界工廠”。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已經把中國作為其市場銷售,原料採購,價格製訂乃至新品研發,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基地,為所屬的亞洲各地的生產性子公司提供協調管理和綜合服務,這無疑將促使中國加速成為世界工廠。
這個稱號對中國發展帶來什麼正面及負面影響?
中國制造”的背後是依靠兩大因素支撐,一是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二是巨大的環境生態損耗。正是依靠嚴重透支的勞動者生命福利與環境成本,“中國制造”才得以維持價格低廉的“優勢”,成為“世界工廠”。對“世界工廠”這一稱謂,中國最初是坦然接受,並將此當作中國經濟發展成功的重要標志。但近年來支撐“中國制造”的兩大因素日益暴露出其致命弱點,由于勞動者的人權受到嚴重剝奪,生態環境也日益惡化,到本世紀初,中國原來矜夸的 “優勢”竟然成了中國經濟的軟肋。最嚴重的問題還在于︰勞動力工資低下造成了作為國民主體的勞動者的購買力相對萎縮,導致國民經濟的消費率(居民消費佔 GDP的比重)持續走低,與1980年代前半期消費率維持在53%到51%的狀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本世紀以來,隨著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日益繁榮,國民經濟的消費率快速下滑,在短短的4年內,就從2000年的48.0%降至2004年的41.4%。消費率的高低和走向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國民是否從經濟發展當中獲益。目前發達國家的消費率在78%左右,發展中國家的消費率平均為74%,素來以高國民儲蓄聞名的東亞經濟體的消費率也在65%以上。顯然,如果用消費率來衡量,總體上看改革時期民眾並未從經濟增長中明顯獲益,而本世紀以來則處于利益受損的狀態。不僅如此,中國經濟在消費率過低、國內市場嚴重萎縮的情況下,必然對國際市場過度依賴;一旦國際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中國制造”就會陷入困境。比如,2008年“中國制造”的三大“主打”產品玩具業、紡織服裝業與制鞋業的廠家大批破產,其原因就是遭遇到國際市場寒流。
看起來強勢的“中國制造”其實非常虛弱。中國的制造業仍然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並未掌握制造業的核心技術,只是在全球生產鏈的最後一道環節上組裝產品。在全球營銷方面,大部分中國產品既沒有自己的營銷管道,更沒有自己的國際品牌。可以說,所謂“中國制造”其實是全球產業鏈中流血流汗最多的一環,也是利潤最微薄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