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蘭節(附薦時要準備什麼)

2008-08-09 8:54 am
請問各位高人
小弟幫先人在寺廟裡買了附薦
咁佢叫我呢幾日到寺廟裡拜拜
還要準備一些物品
叫我準備一些飯盒及花(冇記錯的話)
咁我想問一下除了這些東西外,還要準備什麼嗎?
如果要準備花要準備什麼花呢?
謝謉

回答 (2)

2008-08-09 11:59 am
✔ 最佳答案
你要準備的如下:

1:七言咒和往生錢

2:附薦袋

3:男衣,女衣

4:男衣包,女衣包

5:金銀

6:一般多用劍蘭和菊花

7:最后是一些先人生前喜愛的食物
2008-08-09 9:24 pm
農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七月半,中元普渡。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無主孤魂的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度孤魂,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普渡的習俗。
佛教典故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d/Buddhism_Mass_in_Ghost_Festival.JPG/200px-Buddhism_Mass_in_Ghost_Festival.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盂蘭盆節的和平祈福法會
依照佛家的說法,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教徒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
據大藏經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就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
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 ,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灰焰,釋迦牟尼佛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後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盆節這一節日。

道教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為三官大帝的誕辰。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找東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祭祀儀式。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鬥事件;後來的普度便統一在七月十五日舉行。

民間信仰與祭典

中元普渡


主條目:中元普渡
在諸多華人社會如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等,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佛像放置高台、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有些地方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一位名為面燃大士的神祇,俗稱「大士爺」。(信徒多尊稱其為「普渡公」)。
相傳舊曆七月,所有在陽世的亡靈,都歸「大士爺」管理。這位神祇的來由有二:一是祂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祂原為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中元普渡事項的神明。
有的祭祀者為求隆重,會以紙紮出大士爺塑像,在祭祀期間,會將大士爺塑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順利。大士爺樣貌一般是:頂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佛像,象徵其代表慈悲的觀音大士。HY


收錄日期: 2021-04-25 23:47: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809000051KK0014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