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半殖民地的國家如中國,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關系呈現著復雜的情況。
當著帝國主義向這種國家舉行侵略戰爭的時候,這種國家的內部各階級,除開一些叛國分子以外,能夠暫時地團結起來舉行民族戰爭去反對帝國主義。這時,帝國主義和這種國家之間的矛盾成為主要的矛盾,而這種國家內部各階級的一切矛盾(包括封建制度和人民大眾之間這個主要矛盾在內),便都暫時地降到次要和服從的地位。中國一八四零年的鴉片戰爭,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戰爭,一九零零年的義和團戰爭和目前的中日戰爭,都有這種情形。
然而在另一種情形之下,則矛盾的地位起了變化。當著帝國主義不是用戰爭壓迫而是用政治、經濟、文化等比較溫和的形式進行壓迫的時候,半殖民地國家的統治階級就會向帝國主義投降,二者結成同盟,共同壓迫人民大眾。這種時候,人民大眾往往採用國內戰爭的形式,去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階級的同盟,而帝國主義往往採取間接的方式去援助半殖民地國家的反動派壓迫人民,而不採取直接行動,顯出了內部矛盾的特別尖銳性。中國的辛亥革命戰爭,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戰爭,一九二七年以後的十年土地革命戰爭,都有這種情形。還有半殖民地國家各個反動的統治集團之間的內戰,例如在中國的軍閥戰爭,也屬于這一類。
當著國內革命戰爭發展到從根本上威脅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內反動派的存在的時候,帝國主義就往往採取上述方法以外的方法,企圖維持其統治;或者分化革命陣線內的部,或者直接出兵援助國內反動派。這時,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完全公開地站在一個極端,人民大眾則站在另一個極端,成為一個主要矛盾,而規定或影響其他矛盾的發展狀態。十月革命後各資本主義國家援助俄國反動派,是武裝幹涉的例子。一九二七年的蔣介石的叛變,是分化革命陣線的例子。
然而不管怎樣,過程發展的各個階段中,只有一種主要的矛盾在起著領導的作用,是完全沒有疑義的。
參考: 任衛東 根據 人民出版社 1967年版《毛澤東選集》一卷橫排袖珍本 274-312頁 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