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我們五官所接觸的物質 , 是存在 , 卻不實在 ,
知覺 , 包括看 , 聞 , 嗅 , 嚐 , 觸 , 乃至思維 ,
我們稱知覺者為 " 有心者 " ,
心 , 即是知覺 ,
今我以 " 看 " 作為點子 , 解構心與物之關係 ,
其他如聞 , 嗅 , 嚐 , 觸 , 思維 , 亦應如是理解 ,
圖片參考:
http://hk.geocities.com/eeee2001hk/Q100.jpg
上圖 , 表示人看外界 , 經由視網膜上的視覺細胞 ,
把訊息傳至大腦 , 因此完成了看的活動 ,
從科學角度 ,
外界的是 " 一枝實物的筆 " , ( 物質 )
乃導致我們產生 " 視覺經驗的筆 " , ( 心象 )
因此 , 心由境所造 ,
無實物之境 , 豈有心相之投影 ?
此說法 , 正正就是 " 唯物論 " ,
見下圖 :
圖片參考:
http://hk.geocities.com/eeee2001hk/Q101.jpg
另一種說法 ,
視而能見 , 見而能思 , 才能生成知覺 ,
能知覺 , 才能認知外界之景象存在 ,
因此 , 外界之景象 , 必因知覺而產生 ,
無心 , 則無境 , 無一切之存有 ,
此為 " 境由心所作 " , 亦即是 " 唯心論 " ,
見下圖 :
圖片參考:
http://hk.geocities.com/eeee2001hk/Q102.jpg
到底 , 是唯心論 , 還是唯物論 ???
從你發問的題目看 , 完全傾向唯心論 ,
上述解說已有論証 :
無心本無物 , 無物本無心 ,
心由境所造 , 境由心所作 ,
既非唯心 , 亦非唯物 ,
心與物不能遺棄其一 , 亦非唯一 ,
心與物 , 是相依互存 ,
下圖 , 是境 ( 客觀 ) 與心 ( 主觀 )之關係 ,
構成主觀或客觀 , 必賴於觀者與可觀之物 ,
若無觀者 , 則無物被觀 , 主觀客觀都不存在 ,
若觀者具一致性 , 則有客觀生成 , 主觀如同虛設 , ( 物主導心 )
若觀者不能一致 , 則無客觀可言 , 主觀作了主導 , ( 心主導物 )
佛教哲學 :
物主導心 , 即人類之共業 ,
心主導物 , 即人類之別業 ,
( 在此不多說 )
圖片參考:
http://hk.geocities.com/eeee2001hk/Q103.jpg
問題還未了結 ,
因為人還是執著於心與境之異體離相 ,
要人更明理 , 必須要破人的 " 分別妄心 " ,
問 : 境在那裏 ?
我們可以輕易回答 : 境 , 就在眼前 ,
問 : 心在那裏 ?
你能回應嗎 ?
圖片參考:
http://hk.geocities.com/eeee2001hk/Q104.jpg
請你注視你眼前的那枝筆 ,
努力尋找你心中的那枝筆 ,
除了你眼前之筆外 , 根本就沒有所謂心中之筆 ,
那就是說 :
你心中之筆 , 就是你眼前之筆 ,
你的心 , 亦是眼前的事物 ,
心不離物 , 物不離心 , 心物本是一體 ,
如是者 ,
心 , 不在於我人之內 ,
乃存在於能認知的一切外境 , ( 此外境包括我人本身 ) ,
心與物 , 有二重屬性 , 一為有限性 , 二為無限性 ,
有限性 , 就是我們能認知和理解的一切事相 ,
無限性 , 就是遍一切處 , 無邊無涯 , 永恆不變之性 , ( 在此不談 )
2008-08-07 23:42:44 補充:
既可為有 , 既可為無 ,
此句應改作
" 緣生為有 , 緣滅為無 " ,
2008-08-08 00:21:21 補充:
此有 , 並非實有 ,
此無 , 亦非實無 ,
2008-08-10 14:06:42 補充:
以下是兩人得意的對話,
A : 我總覺得有D野,
B : 有D乜野?
A : 冇野,
B : 既然冇野, 又怎會覺得有野?
A : 如果冇野, 就應該連"冇野"都冇 ,
B : 咦 , 咁似乎真係有D野喎 ,
A : 冇野,
2008-08-10 14:13:01 補充:
B : 冇野?咁即係咩野?
A : 即係冇野,
B : 冇野都係野?
A : 我總覺得有D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