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活動歷史

2008-08-06 6:48 pm
我個報告係叫昨日的新聞,今日的歷史(娛樂) 請大家配合主題

回答 (2)

2008-08-07 8:05 pm
✔ 最佳答案
娛樂是一個設計來給予觀眾樂趣的項目、表演、或活動。(雖然有些例子,就像玩電腦遊戲的「觀眾」只有一個人)。觀眾參與的娛樂,可以是被動的如看歌劇,或者主動的如玩電腦遊戲。而提供娛樂的行業稱為娛樂行業。

消閒、遊戲、閱讀還有藝術欣賞普遍地不被認為是娛樂,而是消閒。因為娛樂的一般定義是需要有觀看者可見的表演提供者。

眾多被群眾用以作娛樂的形式、項目,似難找出一個共通點,但對參與、使用娛樂形式、項目的使用者來說,不同的娛樂帶給用的共通點就是帶他們暫時脫離現實一下。


[編輯] 娛樂的例子
動畫
賭博
聊天
馬戲表演
跳舞
電影
喝酒
遊戲
幽默
魔術
傳播媒介
電影/電影院
電視
電台
新媒體
博物館
音樂
諷刺時事的滑稽劇
演藝界
性行業
射擊
運動
劇院
搏鬥
2008-08-15 7:43 pm
  平民夜總會、粵劇、影畫戲、天空小說、大彩票、彈波子、連環圖、國語時代曲……這些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消閒娛樂,不單留下我們的生活印記,更見證了香港的百年發展。過去百多年來,隨著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香港的大眾娛樂無論在內容、形式、地點,以至裝備,都有不少改變。總的趨勢是由群體參與演變成個人獨樂;由工餘消閒發展成商業消費;由真實的玩意變成虛擬遊戲;由需要特定的空間演變成不受空間限制。這些轉變正好反映了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

  香港開埠以前,居住在本地大小村落的民眾已有不同的娛樂活動,部分源於當地,部分則源自廣東。粵劇是當時民眾的娛樂之一。每逢節慶廟會,常有神功戲上演,又會在街上舞龍舞獅和巡遊,酬神娛人。此外,江湖賣藝者在街頭空地上表演唱粵曲和賣武等活動,漸漸形成所謂「大笪地」文化。民眾在工餘時,便到這些地方消遣和娛樂。

  一八四二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人把他們的娛樂引入香港,包括賽馬、足球等運動,部分後來在香港普及起來。一八四六年黃泥涌馬場建成,為西人和部分華人提供賽馬場地,亦為大眾提供一個大型的消閒娛樂空間。同樣,足球引入香港後,最初只是西人的運動,後來華人組織球隊,吸引大眾進入球場觀看,足球活動也慢慢流行起來。

  城市發展令城市娛樂也漸興起,電影和電台廣播開始吸引部分大眾觀看和收聽;大小遊樂場相繼落成,飲食場所及機動遊戲等設施,為普羅大眾提供新穎的娛樂之餘,亦成為市內遊樂的公共空間。

  香港人口在一九三一年已接近八十五萬,主要集中於中環、上環、灣仔和油麻地一帶。當時由於交通不發達,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娛樂主要在市區內進行,只有少數人到郊外遠足和旅行。

  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香港被日軍佔領,大量人士離開香港,返回內地居住。雖然香港仍維持電台廣播和競馬活動,戲院仍上映電影,但民眾生活困窘,社會秩序欠佳,賭博活動猖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量移民從中國內地湧入香港。一九五○年代中期,香港人口已達二百多萬,主要居住在市區;高度密集的都市人口,為大眾娛樂提供了市場發展基礎。一九六○年代,工業發展迅速,新的工人階層出現,他們在工餘時各有不同的娛樂,大笪地的街頭表演、電影、足球、賽馬、遠足甚至賭博等娛樂遂得以進一步發展。

  從一九六一年的人口普查得知,十五歲以下的青少年佔香港人口百分之四十五點五,反映戰後初期香港的高出生率。漫畫和玩具因兒童人口增加而得到很大發展。然而,一九五○及一九六○年代,香港社會普遍仍不富裕,兒童要在街邊租書檔看漫畫,玩具也經常與鄰居的孩童一起分享。

  隨著本地經濟發展,小型工廠數目不斷增加,收聽電台節目成為工人階層最大的娛樂,而廠商為留住工人,亦會舉行「工廠旅行」,為本地遠足旅行活動開啟新的一頁。

  一九七○年代,一般市民的生活條件有所改善。電視機成為家庭必備的物品,電視節目為忙碌工作的普羅大眾提供免費娛樂,又把戶外舉行的賽事如足球及賽馬等,以聲色俱備的畫面傳送到家中。自此,觀看電視節目成為最普及的娛樂活動。

  近數十年來,市場上湧現各種新的電子產品和影音設備,其中「隨身聽」、電子遊戲機、錄影機和Karaoke等帶來消閒娛樂活動的革新。個人電腦及互聯網的普及使電腦成為多媒體娛樂節目的平台,透過電腦,可以下棋、閱讀、下注,可以看電視、電影和收聽電台節目。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使娛樂變得不受空間限制,趨向個人化和虛擬化。同時,在商業發展下,從前簡單的娛樂活動,現在已多變為消費的商業活動了。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55: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806000051KK007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