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試)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狀元亦稱鼎元、殿元。
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狀元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為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狀元劉春霖,1300年來共計狀元504人(若包括遼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國(張獻忠)1人、太平天國14人,共計552人)。
另外也指武舉中的第一名,稱為武狀元。
狀元這名稱跟榜眼、探花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的稱呼。在官方正式發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之為「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和「一甲第三名」。
中國歷史上很多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很 多都是進士出身,卻不見得特別多是狀元。在理論上,狀元應是在殿試中考對策表現最出色的,但事實上很多時都並非如此。宋代以後,定殿試名次的權力在皇帝手 上。但定出誰是狀元卻不一定全以考生作答的內容作準則。歷史上經常有因為考生的名字、外貌、籍貫等等因素改變金榜的排名。清朝的皇帝更習慣以試卷的書法定 出高下,對策的內容反而成為了其次。(參看以名取人)
如今,人們也喜歡稱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入學考試中,在所在的省份取得文科或理科第一的學生為高考狀元。香港亦有稱中學會考九科優等或十科優等者為「九優狀元」或「十優狀元」。
父子狀元是指父子同為狀元。中國科舉考試中,狀元不多,父子狀元更罕見。宋代的梁灝和梁固父子為最知名的父子狀元。因明馮惟敏的雜劇《不伏老》和《三字經》中「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庭、魁多士」而使梁氏父子廣為人知。
而實際上,除了梁灝和梁固父子外,父子狀元還有[1]:
唐代的歸仁澤(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和歸黯(昭宗景福元年,892年)。
宋代的張去華(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和張師德(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宋代的安德裕(太祖開寶二年,969年)和安守亮(開寶五年, 972年)。
宋代的許將(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和許安世(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
[編輯] 中國歷代狀元統計表
朝代 開科次數 狀元人數 備註
隋朝
7
(進士) 隋代國祚短暫,推行科舉考試取得進士資格之制度,此為可稽文字資料的隋朝進士
唐朝 263 148 唐開科次數一說 270
五代十國 47 24
宋朝 118 118
遼朝 57 56
西夏 不詳 1
金朝 41 39
元朝 16 32 按漢人(南人)、蒙古色目人分列左、右榜,固每科放2名狀元
明朝 90 90 不含崇禎十五年壬午科恩賜史惇榜
大西國 1 1
清朝 112 114
太平天國 不詳 15
合計 745 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