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 清朝狀元是怎樣產生的? 最後一個狀元是誰 ? 是否無女狀元 ?

2008-08-04 5:39 pm
中 學 會 考 今 日 放 榜 , 今 年 有 15 名 考 生 考 獲 8A 及 中 英 文 科 5* 成 績 , 十 人 是 男 生 , 五 人 是 女 生 , 暫 時 知 道 , 喇 沙 書 院 有 四 名 男 狀 元 。
拔 萃 男 書 院 有 兩 名 男 狀 元 。
港 島 皇 仁 書 院 及 荃 灣 官 立 中 學 各 有 一 名 男 狀 元 。 上 水 香 港 道 教 聯 合 會 鄧 顯 紀 念 中 學 , 以 及 屯 門 順 德 聯 誼 會 梁 銶 琚 中 學 、 港 島 聖 士 提 反 女 子 中 學 分 別 有 一 名 女 狀 元 。
請 問:
清朝狀元是怎樣產生的?
最後一個狀元是誰 ?
是否無女狀元 ?

回答 (4)

2008-08-04 6:17 pm
✔ 最佳答案
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試)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狀元亦稱鼎元、殿元。



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狀元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為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狀元劉春霖,1300年來共計狀元504人(若包括遼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國(張獻忠)1人、太平天國14人,共計552人)。



另外也指武舉中的第一名,稱為武狀元。



狀元這名稱跟榜眼、探花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的稱呼。在官方正式發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之為「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和「一甲第三名」。



中國歷史上很多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很 多都是進士出身,卻不見得特別多是狀元。在理論上,狀元應是在殿試中考對策表現最出色的,但事實上很多時都並非如此。宋代以後,定殿試名次的權力在皇帝手 上。但定出誰是狀元卻不一定全以考生作答的內容作準則。歷史上經常有因為考生的名字、外貌、籍貫等等因素改變金榜的排名。清朝的皇帝更習慣以試卷的書法定 出高下,對策的內容反而成為了其次。(參看以名取人)



如今,人們也喜歡稱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入學考試中,在所在的省份取得文科或理科第一的學生為高考狀元。香港亦有稱中學會考九科優等或十科優等者為「九優狀元」或「十優狀元」。











父子狀元是指父子同為狀元。中國科舉考試中,狀元不多,父子狀元更罕見。宋代的梁灝和梁固父子為最知名的父子狀元。因明馮惟敏的雜劇《不伏老》和《三字經》中「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庭、魁多士」而使梁氏父子廣為人知。



而實際上,除了梁灝和梁固父子外,父子狀元還有[1]:



唐代的歸仁澤(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和歸黯(昭宗景福元年,892年)。
宋代的張去華(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和張師德(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宋代的安德裕(太祖開寶二年,969年)和安守亮(開寶五年, 972年)。
宋代的許將(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和許安世(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



[編輯] 中國歷代狀元統計表
朝代 開科次數 狀元人數 備註
隋朝

7

(進士) 隋代國祚短暫,推行科舉考試取得進士資格之制度,此為可稽文字資料的隋朝進士
唐朝 263 148 唐開科次數一說 270
五代十國 47 24


宋朝 118 118


遼朝 57 56


西夏 不詳 1


金朝 41 39


元朝 16 32 按漢人(南人)、蒙古色目人分列左、右榜,固每科放2名狀元
明朝 90 90 不含崇禎十五年壬午科恩賜史惇榜
大西國 1 1


清朝 112 114


太平天國 不詳 15


合計 745 638
參考: wiki
2008-08-13 8:24 pm
這樣的答案竟然可得到最佳答案!
1‧問的是清朝狀元,答的是唐、宋,只有一句涉及清朝。
2‧雖帶出了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但無介紹劉春霖得狀元的過程。
3‧第三問根本都沒答。
看來抄wiki者是比較易得最佳。
2008-08-11 10:41 pm
問:清朝狀元是怎樣產生的?

答:通過科舉(鄉試、會試、殿試)產生

問:最後一個狀元是誰 ?

答:清光緒三十一年最後一次殿試,原定第一名是廣東人朱汝珍。傳說慈禧因為廣東人特愛造反(太平天國洪秀全、戊戌政變康有為及梁啟超、革命黨人孫中山皆廣東人),加上慈禧對與珍妃相同的「珍」字不悅,而當時又適逢大旱,「春霖」、「肅寧」都有好意頭,於是改以直隸肅寧人劉春霖為狀元,朱汝珍只得榜眼。

問:是否無女狀元 ?

答:是

題外話:

如今,人們也喜歡稱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入學考試中,在所在的省份取得文科或理科第一的學生為高考狀元。香港亦有稱中學會考九科優等或十科優等者為「九優狀元」或「十優狀元」。
2008-08-04 9:27 pm
清代狀元的產生
清代的科舉制度:通過了鄉試的舉人,緊接著就是明年二月在京師舉行的會試。會試和鄉試相同,都是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為會試之年。會試考試仍是三場,赴試的舉子,都享受公費待遇,公家應車船,稱為「公車」。中式會試,稱為「貢士」,貢士第一名為「會元」,前十名為「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為「會魁」。貢士要經過保和殿覆試,且列等,才有資格參加殿試。覆試的等第,將來作為進士甲第的依據。殿試也叫廷試,例於四月二十二日舉行,地點仍是保和殿,殿試試卷寫法有一定的格式,每份試卷,都須經八位讀卷官閱過,最後擬定前十名進呈御覽,欽定名次,一甲共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其他七名列入二甲。新進士受職前,又須經過朝考,朝考分三等,一等第一名稱「朝元」,之後核計覆試、殿設、朝考三者的等第授職,優者授翰林院庶吉士或庶吉士,俗稱「館選」。
最後一位狀元
劉春霖(1872年-1944年),字潤琴,號石篔。直隸肅寧(今河北肅寧)人。中國科舉制度中最後一位狀元。
因慈禧太后的因名易人,原奪魁的舉子是廣東人朱汝珍,慈禧一見“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因為珍妃支援光緒皇帝改良,使慈禧太后十分不悅,後來將珍妃推入井中溺死;又加上朱汝珍是廣東人,更使慈禧火上澆油。於是將朱汝珍在試卷扔到一旁。第二份試卷是直隸(今河北省)肅寧人劉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場春雨。加之直隸地處京畿,“肅寧”又象徵肅靜安寧的太平景象,這對烽火四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於是,大筆圈定,名列榜首。
辛亥革命後,劉出任袁世凱大總統府內史,歷任直隸省教育廳廳長、直隸自治籌備處處長等。曾主持孔子大成節典禮。1928年後隱居上海、北京。1944年以心臟病卒。
詳見:
http://www.cns.hk:89/zhuanzhu/2001-10-09/622.html
女狀元
因為歷朝歷代的法律都規定了科舉的性別——男,女人考秀才就是犯法,要吃官司,而且弄不好還要砍腦袋。所以,在科舉制度統治中國的前1200年裏,一個女狀元都沒產生過。至於黃崇嘏、孟麗君等等所謂的女狀元,均是小說家、戲劇家的杜撰。
如果說有,只有太平天國時,洪秀全打下南京後,為了體現太平天國提倡體現的男女平等原則,允許女子參加考試,結果,狀元的頭銜戴在了一個漂亮女孩的頭上,從而填補了歷史空白。這個漂亮女孩的名字就是傅善祥。
願知識共享!


收錄日期: 2021-04-18 00:14: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804000051KK0051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