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人们误解"只是近黄昏"的根本原因,是将诗中的"只是",等同于现在的"只是",以为这里的"只是"就是表示转折的"但是",这是用现代的语义解释古代的诗句。
其实,古代的"只",还可以表示因果、条件关系。例如:"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的"只",解释为"就是",是表示因果关系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应该解释为:就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应该解释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就是因为未到伤心处。这个"只"也是表示原因的。
从李商隐自己的诗作中,我们也能找出不少"只"表示原因的例子。《西南行却寄相送者》:"百里阴云覆雪泥,行人只在雪云西。""行人只在雪云西",意思是:行人正是因为在雪云西。无题诗《凤尾香罗薄几重》中的"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斑骓只系垂杨岸",就是:斑骓正好系在垂杨岸。
如果,将"只是"解释为转折关系,那可就坏了:"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作者一路都是积极向上的情绪,可是到"只是近黄昏"这儿,却转了调子,先是积极又是消极,整首诗就出现了矛盾。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合理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夕阳无限好,正是因为近黄昏。
这样,整首诗才有了一个连贯的思想,一条顺通的脉络,中心也就明确了,作者的本意也显现出来了。"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翻译过来是:因为在傍晚的时候心情不好,所以驱车到乐游原上看夕阳,让夕阳解除心中的不适。夕阳多么美好啊!夕阳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它正在黄昏这个时候--黄昏有什么不好!
这首诗写于何时不详,李商隐的一生活了四十多年,按理说不应该有岁月迟暮之感。他的另一首《乐游原》:"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就全无消极迟暮之感。纵观李商隐的一生,他一直是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正好是他积极生活态度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