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由什麼組成?

2008-08-02 11:10 pm
地殼由什麼組成?

地幔由什麼組成?

地核由什麼組成?

回答 (2)

2008-08-03 7:39 am
✔ 最佳答案
地殼是指地球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間一個主要由矽酸鹽礦物為主體的岩石構成的薄殼,是岩石圈的一部分組成,平均厚度17公里。它的質量只佔全地球0.2%,按結構分為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兩種。大陸地殼有矽酸鋁層(花岡岩質)和矽酸鎂層(玄武岩質)雙層結構,而海洋地殼只有矽酸鎂層(玄武岩質)單層結構,大陸地殼平均厚度有33公里,海洋地殼平均厚度只有10公里。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5/Earth-crust-cutaway-chinese.png

地殼(Earth Crust)

  地殼是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岩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底界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整個地殼平均濃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濃度較大,平均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濃,最高可達70千米;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濃度只有幾千米。

  地殼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化學成分以氧、矽、鋁為主,平均化學組成與花崗岩相似,稱為花崗岩層,亦有人稱之為“矽鋁層”。此層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區,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連續圈層。下層富含矽和鎂,平均化學組成與玄武岩相似,稱為玄武岩層,所以有人稱之為“矽鎂層”(另一種說法,整個地殼都是矽鋁層,因為地殼下層的鋁含量仍超過鎂;而地幔上部的岩石部分鎂含量極高,所以稱為矽鎂層);在大陸和海洋均有分佈,是連續圈層。兩層以康拉德不連續面隔開。

地殼由什麼組成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能稱為觀自在
如來如見見如來;自在自觀觀自在
,~'~'~._  
(((\\~ _~'~.   
)a , ~ _~,,,~'~   
\_  /,-~,,~''    
 \ )--.    I am flying! 
, \/  '
未經本人書面許可,不得複製本人任何回答之內容,答案僅供參考之用~

參考: 天之心
2008-08-03 7:40 pm
地殼是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岩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底界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千米;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

地殼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化學成分以氧、矽、鋁為主,平均化學組成與花崗岩相似,稱為花崗岩層,亦有人稱之為“矽鋁層”。此層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區,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連續圈層。下層富含矽和鎂,平均化學組成與玄武岩相似,稱為玄武岩層,所以有人稱之為“矽鎂層”(另一種說法,整個地殼都是矽鋁層,因為地殼下層的鋁含量仍超過鎂;而地幔上部的岩石部分鎂含量極高,所以稱為矽鎂層);在大陸和海洋均有分佈,是連續圈層。兩層以康拉德不連續面隔開。

地幔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
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地震波傳播速度減慢的層(古登堡低速層),一般又稱為軟流層,推測是由於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蛻變放熱,使岩石高溫軟化,並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組成部分。深度在地下33~1000千米,主要由橄欖岩組成,故也稱“橄欖岩層”。該層岩石比較軟些,為地球岩漿的發源地,也稱做“軟流圈”。火山噴發、地震活動、地殼運動等現象的發生,都與它有著很大干係。

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深度為從深處1000~2900千米,主要由金屬硫化物和氧化物組成,因鐵鎳成分顯著增加,故又稱“金屬硫化物—氧化物層”。地幔的密度,從上部的 3.32克/釐米3,向下可遞增到5.66克/釐米3。底介面上的壓力,也增大了很多,高達140萬大氣壓。溫度從上部的1200℃到下部增到 2000℃。

地核
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半徑為3480千米。地核又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部分。外地核的物質為液態。

外地核深2900km至5000km,內地核深5100km至6371km.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從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離約為3473千米。據科學觀測分析,地核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個層次。外地核的厚度為1742千米,平均密度約10.5克/釐米x釐米x釐米,物質呈液態 。過渡層的厚度只有515千米,物質處於由液態向固態過渡狀態。內地核厚度1 216千米,平均密度增至12.9克/釐米x釐米x釐米,主要成分是以鐵、鎳為主的重金屬,所以又稱鐵鎳核。

地核的總質量為1.88e21噸,占整個地球質量的31.5%,體積占整個地球的16.2% 。地核的體積比太陽系中的火星還要大。由於地核處於地球的最深部位,受到的壓力比地殼和地幔部分要大得多。在外地核部分,壓力已達到136萬個大氣壓,到了核心部分便增加到360萬個大氣壓了。

這樣大的壓力,我們在地球表面是很難想像的。科學家作過一次試驗,在每平方釐米承受1 770噸壓力的情況下,最堅硬的金剛石會變得像黃油那樣柔軟。

地核內部不僅壓力大,而且溫度也很高,估計可高達2 000-5 000℃,物質的密度平均在10?6克/釐米x釐米x釐米之間。在這種高溫、高壓和高密度的情況下,我們平常所說的“固態”或“液態”概念,已經不適用了。因為地核內的物質既具有鋼鐵那樣的“鋼性”,又具有像白蠟、瀝青那樣的“柔性”(可塑性)。這種物質不僅比鋼鐵還堅硬十幾倍,而且還能慢慢變形而不會斷裂。



參考資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65376.htm
http://www.hoodong.com/wiki/%E5%9C%B0%E5%B9%94
http://baike.baidu.com/view/43487.htm


收錄日期: 2021-04-18 17:06: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802000051KK0147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