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 這個名稱是怎樣得來的?

2008-08-02 1:24 am
'地球' 這個名稱是怎樣得來的?
什麼時候把這個星球改為 '地球' 的?
當時有沒有其他的名稱呢?

回答 (2)

2008-08-06 6:50 am
✔ 最佳答案
其實以往我和Marco君也答過相同的問題,現在集合兩者的資料綜合如下:中國古代沒有“地球”的概念古朝漢時的張衡的曾提出「渾天說」,指地球是圓的說法,但談及地球時其實皆分成「天」及「地」兩字論述。如在《渾天注》中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裏有水。」即是說地球包在如雞蛋的天中,而地球像雞蛋中的蛋黃,于天表內的水中浮著。但當時「蓋天說」的「天圓地方論」仍相當盛行,指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球」的理念未見有大進展。即使是阿拉伯人紮馬魯丁於元至元4年(1267年)間進獻了一檯名叫苦來•亦•阿兒子(Kura-i-ard)的天文儀器,但元朝時人亦不譯其爲地球儀,而是如《元史•天文志》中把其譯作「地理志」。
* * *
“地球”一詞是在明末清初由利瑪竇所創明末清初,西學東漸,西方的地理知識傳入了中國。中國人這才知道,地不是一個方形的平面,而是一個球形。最早向中國人介紹地爲球形的人是明萬曆年間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利瑪竇於來華以後,1602年在李之藻的幫助下,在北京刊行了《坤輿萬國全圖》。在《坤輿萬國全圖》的最右側,利瑪竇有一篇署名文章。這篇文章實際上是全圖的說明開篇。在文章的開頭,利瑪竇說:“地與海本是圓形而合爲一球,居天球之中,誠如鶏子,黃在青內。”利氏在這裏不但指出地是球形的,而且還創造了“天球”這詞。“天球”在漢語中原指一種球形的玉石,而利瑪竇用它來指天文學上的天球,這是用舊詞添新義的方法創造的詞。在《坤輿萬國全圖》的左上角,利瑪竇還有一篇署名文章。此文題目爲“論地球比九重天之星遠且大幾何?”在這個題目中便見“地球”這詞,利瑪竇不僅僅在題目中使用了“地球”,在文章中更是多次使用,如文章的第二句便是:“夫地球既每度二百五十裏,則知三百六十度爲地一周,得九萬里。”在這篇只900多字的小文章中,利氏使用“地球”這詞就有12次。可見,在利瑪竇看來,這詞已經成熟。

圖片參考:http://pic.tiexue.net/pics/2007_3_29_21353_5121353.jpg

來華傳教士利瑪竇於明末時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和今天的地圖已很接近
* * *

利氏以後使用“地球”一詞的情況後來,鄧玉函(Johann Schreck,瑞士人)和王徵在《奇器圖說》(1634年)中也使用了「地球」這詞:「每圓界三百六十度,所以地球圓界亦有三百六十度。」1674年,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比利時人)在《坤輿圖說》中也使用了「地球」:「純土則在地之至深,如山之中央,如石鐵等礦是也。審此則地球之全體,相爲葆合。」
清時地球此用語已成熟。如王韜《答强弱論》:「今而知地球之永,大抵不過一萬二千年而已...顧虛空界中非止一地球也。」

清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 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談地球各國之幅員者,向以俄國第一,英國第二,中國第三,美國第四,巴西第五。」利瑪竇在創造了“天球”、“地球”的同時,實際上也創造了“球”的這種構詞模式。其後他也創造出“月球”一詞,後人亦在這基礎上創造出“星球”一詞,直至今天還被使用著。參考資料: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41506051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112202795
2008-08-02 6:23 am
地 球 是 太 陽 系 第 三 個 行 星 , 與 其 餘 行 星 不 同 之 處 就 是 它 的 至現在為此,地球是唯一有生物的星球。它是太陽系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岩質星球中最大的一顆。
地球的特別之處是孕育了生命,含大量液態水及富含氧。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積都是水,而大氣成分也有優良的條件孕育生命,而且大氣層的厚度可以抵受太空小型隕石的撞擊。而且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適中,令水分得以不被太陽熱力蒸發或氣溫過低令大部分水不致於結冰。 包圍著地球的最外一層是大氣層,高度約為300公里,但大部分的氣體都距離地面15公里以下;我們居住的部分稱為地殼,主要由岩石組成,厚度低於32公里,與地球的直徑相差很多;地殼以下為地幔,主要由熔融狀態的岩石組成,厚度大約為3000公里;地幔以下為外核,主要由熔融狀態的鐵和鎳組成,而鐵和鎳的流動產生地球磁場;外核以下為內核,也是地球的中心,主要由固態的鐵和鎳組成,溫度大約為6000度,因為地球中心的壓力很大,所以內核呈固態。地球大氣層的每一部分對我們都十分重要,缺少一部分也不行。最低層為對流層,我們所見到的天氣現象就是在這層形成。對流層以上為平層,我們熟悉的臭氧層就在這裏,臭氧層能大量吸收太陽所發出的輻射,若沒有臭氧層,地球上的生物就不能生存。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的臭氧層。平流層之上為中氣層,很多電訊人造衛星都在這裏運轉,因為中氣層富含電子,對電訊的接收和反射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中氣層以上為熱氣層,也就是最外層。這層的空氣極為稀薄。環境能孕育出生命。當人的智慧征服地球的奧秘,亦是我們現今居住的星球維一名稱, 叫地球。
參考: 網知識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53: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801000051KK0242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