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是誰人發明

2008-08-01 9:31 pm
電腦是誰人發明,因為發明電腦的人非常 聰明

回答 (5)

2008-08-01 9:35 pm
✔ 最佳答案
電腦是誰人發明
三千多年前的 中國人 發明了『 算盤 』。

三百年前, 法國的一位數學家 巴斯卡 利用齒輪推動的原理發明了『 加法器 』。

西元1673年德國人萊布尼茲(Gottfried van Leibniz)改良加法器,利用連續加法做乘法運算。

西元1801年法國人約瑟夫‧傑夸德(Joseph Jacquard)發明使用打孔卡片(Punched carboard card)控制的自動化織布機。對未來電腦的發展引進兩個重要的觀念:一、資訊可以在打孔卡片上編碼(Coded);二、資訊可以儲存在卡片上,而且當這些卡片成串的組合在一起,就可以做為一連串的指令 - 實際上也就是程式。

西元1820年法國人湯姆斯改良萊布尼茲的機器,可做加、減、乘、除運算。

西元1833年英國數學家劍橋大學的查理‧巴貝基(Charles Babbage)完成一部差分機(Difference engine),爾後並完成一部功能更強的機器,稱為分析機(Analytical engine),這一部機器在觀念上與現代電腦極為相似,對計算機貢獻良多,因此被尊稱為「電腦之父」。至於分析機的有些構思是來自其密友兼同事 - 蘿蕾斯伯爵夫人(Countess of Lovelace),即詩人拜侖(Byron)的女兒艾達‧奧古斯塔(Ada Augusta)的驚人見解。她被公認為"程式設計的鼻祖"(The first programmer),她所研究就是一種用來送入分析機,並能使這部機器執行工作的指令。

西元1890年,美國政府授命赫勒里斯製造一部機器,來協助執行1890年美國人口普查工作。這部機器是以打孔片儲存資料,而且是由電力帶動的。由於這部機器的協助,人口普查的統計結果只花了三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如1880年度的人口普查資料花了七年的時間才統計完成,而且官員們還擔心著是否會遺漏了其中某些的細節)。

這些發明只是用來輔助計算的工具,它們都沒有記憶與儲存資料的功能, 因此不能稱為 『 電腦 』。


二、發展史:世界上第一部『 電腦 』是由 美國人毛琪雷與愛克特在 1946 年發明。隨著電腦科技之進步,『 電腦 』已由龐然大物演變到現在的微型電腦,也就是我們所稱的 個人電腦 ( Personal Computer ) 簡稱 PC。





2008-08-01 15:51:05 補充:
1946年,美國賓州大學的毛琪雷(Dr.John W.Mauchly)與愛克特(J.Presper Echert),製造了第一部以真空管為電子元件的自動電腦, 稱為ENIAC(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的縮 寫,它的長度為50呎,寬30呎(佔地約42坪),重30噸,共用了18800個 空管,是真空時期,也是第一代電腦的開始。

2008-08-01 15:51:10 補充:
ENIAC處理資料的媒體為打孔卡 片;計算機 讀進卡片的形式。乃遵循人類給予計算機的指令流程去做 的,也就說係採用插線 盤方式的。 但因人類可給予機器的指令種類及數量,是有限制的,因此無法要求其處理高水準的工作。

2008-08-01 15:51:47 補充:
http://blog.xuite.net/
2008-08-11 5:45 pm
very good
2008-08-06 12:05 am
(1) 三千多年前的 中國人 發明了『 算盤 』。

(2) 世界上第一部『 電腦 』是由 美國人毛琪雷與愛克特在 1946 年發明。隨著電腦科技之進步,『 電腦 』已由龐然大物演變到現在的微型電腦,也就是我們所稱的 個人電腦 ( Personal Computer ) 簡稱 PC。

第O代電腦(1939~1946) :

電腦的試作機為1944年艾肯教授所完成的哈佛大學的 ASCC-MARK-I 。在MARK-I中,使用了3,000個以上的繼電器 (Relay)和多量的齒輪,MARK-I為電氣機械式的電腦。這種處理方式稱為,自動逐次控制方式。

第一代電腦(1946~1958)--真空管時期 :

1946年,美國賓州大學的毛琪雷(Dr.John W.Mauchly)與愛克特(J.Presper Echert),製造了第一部以真空管為電子元件的自動電腦, 稱為ENIAC(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的縮 寫,它的長度為50呎,寬30呎(佔地約42坪),重30噸,共用了18800個 空管,是真空時期,也是第一代電腦的開始。自1952年 代就進入實用化時代,在美國經過試驗研究階段後,電腦就成為商品出售,因而在民間企 業也開始使用。

第二代電腦(1958~1963)--電晶體時期 :

隨電子科技的快速進步,電子元件由真空管進步電晶體(Transistor) 其大小只有真空管的二十分一,耗電量及散熱量都少了很多,1954年遂有了以電晶體代替真空管的電製造成功,是第二代電腦的開始。 在記憶單元使用磁心,亦為本時代的特徵之一。

這時代的特色乃為編寫程式系統(Programming System )的運用。由於編寫程式系統的出現,那麼對於指揮電腦運轉的程式(處理程序手冊,程式)的編寫成為更容易。 編寫程式系統未被運用以前,人類以機器語言編寫程式。機器語言就是電腦所能理解的語言,是一種既繁雜又難於 應付的語言。因此,人們遂以人類容易了解的語言編寫一種程式,將人們所要處理的問題的程式語言轉換為機器語言, 然後再將機器語言轉換為人理的問題的程式語言轉換為機器語言,然後再將機器語言轉換為人類容易了解的語言。這 種編譯轉換語言的工作,交由電腦處理,就是編寫程式系統。 這時期,同時也啟用了一種適用於多種企業的共通業務 的應用程式(Application Program)。


第三代電腦(1964~1971)--積體電路時期:

電晶體的時代維持了十年,1964年4月1日,電腦界的巨無霸-美國IBM 公司向全世界宣佈,使積體電路(IC, Integrated Circuit)研製成功IBM 360型電腦,是第三代電腦的開始,電腦的速度又快了幾百倍。

積體電路為,一個大小約1公厘(mm)四方的東西 , 其中排組了電晶體或二極 體(Diode)、電阻等電路,如將其擴大時則如照片的下 方所示者,其衵排組了約20 個電晶體,40個電 阻或電容器(Condenser)等性能的電路。由於採用積體電路,電腦的體型便顯得輕巧玲瓏了。

第四代電腦(1972~)--超大型積體電路時期 :

由於電子工業的技術突飛猛進,積體電電路也不斷的改良,一片積體電晶片(Chip)原先只能容納數十個電子元件的功能(所謂一個電元件就是原來一個真管或電晶體),稱為小型積體電路(Small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簡稱SSI)。後來一片積體電路晶片能容納數百個電子元件,稱為中型積體電路(Medium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簡稱MSI)。等到一片積體電路晶片能容納一千多個電子元件,稱為大型積體電路(Large ScaleIntegrated Circuit,簡稱LSI)(注意:所謂大型是指容量大,而不是體積大)。1970年以後,己經能在一片積體電路晶片上容納數千個甚至數萬個電子元件,就稱為超大型積體電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簡稱VLSI)。一般習慣上,將1970年以後使用VLSI的電腦稱為第四代電腦。

第五代電腦(1990以後)--未來:

目前各先進國家(如日本、美國,由日本在1982年率先提出)正研突可處理聲音,具有人工智慧,能夠累積知識。此代的電腦屬於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ec,簡稱 AI)的時代,又稱超導體電腦時代,或稱有機電腦時代,統稱無電腦時代;它是以超導體、砷化鎵或生物晶片等全新的技術所開發的電子元件為主,體積更小,處理速度更快。而具有知識處理能力,能聽、能看、會說話、也會思考,更具自行學習與推理能力的第五代電腦,將會是屬於未來的電腦。
2008-08-01 9:36 pm
1941年夏天誕生的阿塔納索夫-貝瑞電腦是世界上第一台電子電腦,它使用了真空管計算器,二進位數值,可復用記憶體;在英國于1943年被展示的神秘的巨像電腦(Colossus computer),儘管編程能力極其有限,但是它的的確確告訴了人們使用真空管既值得信賴又能實現電力化的再編程;哈佛大學的 Harvard Mark I;以及基於二進位的「埃尼阿克」(ENIAC,1944年),這是第一台通用意圖的電腦,但由於其結構設計不夠彈性化,導致對它的每一次再編程都意味著電力物理線路的再連線。
參考: 我在維基白科找的
2008-08-01 9:36 pm
電腦其實係一個叫李文彥發明
佢真"聰明" ge
參考: 李文彥


收錄日期: 2021-04-14 19:30: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801000051KK013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