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中的禮是指什麼(20分)

2008-07-31 7:15 pm
禮係指禮貌定係古代既禮節??

回答 (3)

2008-08-01 7:10 am
✔ 最佳答案
《禮記》中的「禮」是指人類的行為規範。





《禮記˙曲禮上》已清楚解釋「禮」的意義:「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2008-07-31 11:26 pm
不是指禮貌,可以算係古代既禮節。 "禮"是儒家使用的一個概念,指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等。主要推崇西周的社會觀念。 而《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五經之一 。它不僅是一部描寫規章制度的書,也是一部關於仁義道德的教科書。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學》、《中庸》、《禮運》(首段)等。《禮運》首段,又稱為《禮運•大同》篇,大同二字常被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詞,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禮記背景

在儒家的思想裡,所謂的「經」,是一種經典,是一種典範,是一種可以成為人們行為準則的指導原則,所以,儒家所謂的「六經」,無不是儒家引為人生指導原則之書。





六經之名,最早見於莊子天運篇:「孔子位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幾本書,幾乎個個可以冠上「經」之名。說到禮,就不能不提起三本重要的經書:周禮、儀禮、禮記。分別敘述如下:





1.周禮:原名周官,記載的是周朝的官制,並非真正的禮文,但為什麼可以擔個「禮」名?那是因為古代對於禮字的解釋涵義甚廣,即使典章制度規範等,也都可以稱為禮,所以崇古的王莽篡漢之後,把周官改為周禮,大家也覺得並無不妥,因此,就這麼沿用下來了。





2.儀禮:在六經裡的禮,所指的其實是儀禮,最初,是為了要求夫婦、父子、君臣的秩序因而產生禮義,禮義因為帝王質文的不同,因而有所損益,到了周朝,因為周公制禮作樂,對禮更重視,為了不越禮,使每事都有制度,因而製為禮書,由於儀禮所記載的古代的禮節,因此我們知道,儀禮才是古代不折不扣的禮經。





3.禮記:所謂「記」,通常是解經的書,換言之,便是經書的註解。不過,在禮記真正的內容裡,他並不像春秋左氏傳一般,逐篇為儀禮做註解,除了部分部經而作之外,還有蒐集當時禮文相關記事得失等單獨成篇的內容。班固漢書藝文志說:「七十子後學所記也。」這應當是孔子門下弟子,聽孔子傳授有關禮的學問,因而筆記成書,或者更晚的孔門弟子,把這些有關禮的學問蒐集起來的文獻,因此,在某個程度上來說,禮記比儀禮所包含的層面更廣,他不僅是古代禮節的記述闡發,更是彙編古代「禮學」的重要著作,因此,對後世而言,他的價值甚至要超過周禮、儀禮。





「禮」對於儒家這麼的重要,所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朝,當然不能不立為學官。西漢禮經博士有后倉、戴德、戴聖、慶普四家,彼此所傳的禮記內容各有不同。同樣是為儀禮作註解,什麼各有不同呢?其實是因為古代的禮文因革損益,再加上年代久遠之後,真正的禮儀往往眾說紛紜,各家參考取用的記禮雜文又不盡相同,所以產生了諸家歧異。說的簡單點,這種情形就像是我們祭祀鬼神的時候,有所謂的「燒金紙」,不一樣的鬼神,所用的紙錢也一定不相同,絲毫不能混淆!但這種習俗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已經是一種迷信附會的玩意兒的,鮮少有人真的記得種種紙錢的區別,再加上政府大力提倡不燒紙錢,所以,如果後代有人要追溯祭祀天地鬼神所用紙錢的區別,必然會產生眾說紛紜、曲意解說的情形。





前面所說的傳禮的四家,到後世比較廣為人知的是內容八十五篇的大戴〈戴德〉禮記和內容四十九篇的小戴〈戴聖〉禮記,前者內容有部分已經亡佚了,僅存四十篇,而小戴禮記雖然只有四十九篇,可是卻悉數保存,沒有散佚,因此,後世治禮記的學者,大多以小戴禮記為主。









《禮記》為孔子弟子及後學者所記,內容講述哲理及禮儀法度,其性質殆為先秦儒家言禮之叢書.秦始皇焚書,禮記亦遭厄,幸民間尚有收藏,西漢后蒼以之傳於戴德及戴聖.戴德、戴聖乃各就后蒼所傳及各種述禮之書,刪為二種輯本,名曰大戴記及小戴記.迨唐貞觀中撰五經正義,廢大戴記不錄,獨取小戴記.故現今《禮記》即小戴記.



"禮記"為闡發 補充"儀禮"的資料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後學

內容:1西漢戴德取八十五篇 為"大戴記"

2戴德之姪戴聖取四十九篇 為"小戴記" 及今之"禮記" 十三經之ㄧ

3"大學" "中庸"為其中二篇 禮運篇提出大同社會的理想

# 1"禮記" "儀禮" "周禮" 合稱三禮

2唐以後言五經"禮經"及指"禮記"
參考: me
2008-07-31 11:22 pm
不是指禮貌,可以算係古代既禮節。 "禮"是儒家使用的一個概念,指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等。主要推崇西周的社會觀念。 而《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五經之一 。它不僅是一部描寫規章制度的書,也是一部關於仁義道德的教科書。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學》、《中庸》、《禮運》(首段)等。《禮運》首段,又稱為《禮運•大同》篇,大同二字常被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詞,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參考: 維基,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54: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731000051KK0082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