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漢族問題 『急!!!!!』

2008-07-29 9:32 pm
1.請寫出漢族的特色食品和文化風俗。(詳細先收貨)

回答 (2)

2008-07-29 9:57 pm
✔ 最佳答案
食俗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主食 
米食和麵食是漢族主食的兩大類型,南方和北方種植稻類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地區則以麵食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糧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穀類、薯類作物作為雜糧也都成為不同地區主食的組成部分。漢族主食的製作方法豐富多采,米麵製品,各不少於數百種。現在,中國東南方仍以米食為主,大米製品種類繁多,如米飯、米糕、米粥、米團、米麵、?飯、湯圓、粽子等;東北、西北、華北則以麵食為主,饅頭、包子、麵條、烙餅、餡餅、餃子等都為日常喜愛食物,其他如山東煎餅、陝西鍋盔、山西刀削麵、西北、華北抻麵、四川擔擔麵、江蘇過橋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風味食品。

菜肴 
漢族在飲食習俗方面形成菜肴的眾多不同類型,是因為受到多方面的條件影響。首先是原料出產的地方特色,例如東南沿海的各種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種山珍野味,廣東一帶民間的蛇餐蛇宴。其次,還要受到生活環境和口味的制約。人們常把漢族和其他有關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為“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雖然過於籠統,並不準確,但也反映出帶有區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異和區別。再次,各地的調製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調味、烹調技術的不同要求和特點,都是形成菜肴類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民間口味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為有特色的地區性的菜肴類型,最後發展成為較有代表性的菜系。彙成漢族飲食文化的洋洋大觀。
飲料 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除酒和茶兩種主要飲料,某些水果等製品也成為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人們的飲料。

節日食品
節日食品是豐富多采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徵性的活動。  

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製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徵“年年有餘”。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捲,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曆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曆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穀,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服飾
參見:漢服
漢族自己的民族服飾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1644年清軍入關後。1645年,清朝下令全國剃髮易服,隨後舊漢服基本上消亡。在隨後的三百年左右的時間里,原屬滿洲民族的服裝,也逐漸被漢族接受,成為漢族自己的民族服裝。

傳統節日
春節
陰曆正月初一
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湯圓,賞燈)

清明節
陽曆四月五日
祭祖、掃墓

端午節
陰曆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節,主題:吃粽子、劃龍船

七夕
陰曆七月初七
又稱星期,即中國愛情節、情侶節,神話傳説中鵲橋相會之日

中元節
陰曆七月十五
又稱盂蘭節,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

中秋節
陰曆八月十五
舉家團圓節,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
陰曆九月初九
敬老節,並有其他多種主題

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法,參見漢語方言)。對漢語標準語的規定,漢族所在的不同地區各有不同,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定為標準官話(以官話區的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語言,其稱謂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別稱為普通話、國語、華語),香港澳門定為標準粵語(廣州話)。中文的書寫表達方式分別有繁體中文(或稱正體中文)和簡體中文。

中國是茶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參考: 網上
2008-07-30 5:35 pm
米食和麵食是漢族主食的兩大類型,南方和北方種植稻類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地區則以麵食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糧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穀類、薯類作物作為雜糧也都成為不同地區主食的組成部分。漢族主食的製作方法豐富多采,米麵製品,各不少於數百種。現在,中國東南方仍以米食為主,大米製品種類繁多,如米飯、米糕、米粥、米團、米麵、?飯、湯圓、粽子等;東北、西北、華北則以麵食為主,饅頭、包子、麵條、烙餅、餡餅、餃子等都為日常喜愛食物,其他如山東煎餅、陝西鍋盔、山西刀削麵、西北、華北抻麵、四川擔擔麵、江蘇過橋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風味食品。

中國是茶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服飾,在式樣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連兩種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鮮明特點。不同朝代、不同歷史階段,又各有不同的特點。漢族分布極廣,因地域、氣候、物產、生活習慣的區隔呈現多樣化。南方各省流行跳「採茶舞」,邊唱邊跳,內容多半表現茶農的生活。西南各省流行「跳花燈」。黃河以北各省則流行「跳秧歌」,以慶賀農家收成豐碩。其他如福建的「踩馬燈」、湖南的「地花鼓」、安徽的「鳳陽花鼓」,都是漢族有名的舞蹈。
 
漢族在歷史上形成了道教,有的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漢族的先民是古代的華夏族,也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民族之一。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是世界公認的四大發明創造。文化藝術成就璀璨奪目。漢族的最大飲食特點是善於烹飪,粵、閩、皖、魯、川、湘、浙、蘇八大菜系獨具地方風味。漢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其中春節是漢族最為隆重的節日。“舞龍”、“耍獅”是漢族的傳統習俗。
漢族服飾在歷史上經歷過巨大變遷。清代以前漢族服飾的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寬袍大袖,今天被稱為漢服。自清代起因滿族統治者強制改穿旗裝,典型的旗裝以男子的長袍馬褂和女子的直筒長袍為代表(但事實上在民間上衣下裳的傳統漢族穿法仍然常見於婦女服飾中)。民國時期隨着西方事物的傳入漢族服飾再次經歷變革。西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普及開。與此同時漢族人也將西式剪裁應用到傳統服飾中,其中的代表作是現代旗袍,誕生在二十年代中國的時尚中心上海,並在之後的三十年裡統治了中國城市女性的日常穿着。另外同樣誕生在民國時期的中山裝,唐裝等也有很大影響力。當代漢族人和世界大多數民族一樣日常穿現代服飾,同時民族服飾也會在特殊場合被使用。在官方場合禮儀人員男着西服女着西式套裙或旗袍。在祭孔活動和古代文化展示時會穿漢服(有時祭孔活動組織者會依次展示各朝包括清朝的服飾,對此社會有一定爭議)。民間活動如節日或出席婚慶普通人大多已不穿民族服飾(在港台及海外婦女或穿旗袍)。近幾年對於漢族的民族服飾有很多爭論,其間產生了「漢服運動」,主要由年輕人借網絡發起,漢服運動者不滿於漢服目前的使用範圍而支持「復興漢服」,運動形式除網上宣傳外以集體穿漢服外出參加活動為主。該運動能對主流社會形成多大影響尚待觀察,目前穿漢服出席社交活動仍屬非主流行為。而與漢服相對應的改良于清代服飾的各類服裝如旗袍,中山裝,唐裝,曲藝表演中的長袍馬褂,武術和太極拳的練功服等等已經深入了漢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官方與學術界均未對哪種屬於漢族民族服飾有定論。毋庸置疑的是,無論交領右衽還是立領中排扣都是漢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留下的寶貴遺產,都在通過各自的特點詮釋着民族的多元文化。HY


收錄日期: 2021-04-14 20:45: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729000051KK0136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